已經落下帷幕的2025年中國”兩會“,以財政赤字率的大幅擴張為標志,拉開了中國新一輪政府信用擴張的帷幕。在政府“加杠桿”成為關鍵詞的背景下,市場真正關心的焦點是,未來政府會在哪些方面發力,本輪政府加杠桿的過程與以往又有何不同?
回顧中國財政發力的歷史,我們大致會發現,中央政府財政發力往往與經濟處于下行周期高度相關,比如說在經歷了98年和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中國政府主動發力,并通過基建來托舉經濟。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財政發力,往往與產業周期相關,比如說從2010年左右開始的地方政府舉債,就與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央政府的“加杠桿”往往更具有“逆周期性”。
本輪中央政府“加杠桿”,其與地產后周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房地產市場的繁花時代已經成為明日黃花,通過穩地產來穩住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幾乎是一個業界的共識。與此同時,中國家庭的杠桿率已經處于較高水平,資產也集中在房地產領域,這意味著家庭資產負債表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進行“休養生息”,同時,家庭資產負債表的劇烈波動,也可能帶來房地產市場的波動,無論是房價大幅上升抑或大幅下降,似乎都不符合整體的政策宣示。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家庭的杠桿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大致平穩,應該是一個符合各方預期的狀態。
您已閱讀26%(538字),剩余74%(152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