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保誠集團(Prudential)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亞洲業(yè)務友邦保險(AIA)的交易因為機構的反對而失敗,具有非常大的諷刺意味。畢竟,保誠在歷史上是英國股東維權行動的先鋒,與表現(xiàn)不佳公司交涉的記錄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
當時,各機構以這種方式彼此唱反調是不可想象的。更好的是,目前的治理氛圍不那么受約束。然而問題仍然在于,機構為阻止保誠溢價收購友邦而施壓是否有道理。
機構投資者在大型交易中的記錄一向不佳。很少有人反對1997年帝國化學工業(yè)(ICI)對聯(lián)合利華(Unilever)專用化學品業(yè)務的災難性的收購,這宗交易壓垮了ICI這家英國領先企業(yè)。上世紀90年代末,許多機構鼓動馬可尼(Marconi)管理層在美國進行判斷失當、資金不足的收購。2000年,沃達豐(Vodafone)巨資收購曼內斯曼(Mannesmann)時,也沒有很多人反對——該交易極大地破壞了股東價值。
您已閱讀23%(391字),剩余77%(128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