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故事里,最著名的情節(jié)不止一個:救生艇數(shù)量不足;這艘船被認為“永不沉沒”;三等艙乘客的死亡率遠高于二等艙和頭等艙里更富有的乘客。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樂隊的事。幾乎所有了解泰坦尼克號的人都知道——樂手們一直演奏到船體沉入海面之下,直至全數(shù)遇難。這一幕令人難忘。他們在必死無疑的境地中舉弓奏樂所需的堅毅,以及在最后時刻所體現(xiàn)的莊重:能為同船乘客做的,唯有用音樂獻上一點點安慰——為自己奏響挽歌的辛酸與凄美。
設(shè)想有人能輕拍樂隊指揮華萊士?哈特利(Wallace Hartley)的手肘,在他為乘客點播最喜愛的施特勞斯曲目之間將他拉到一旁,告訴他再過幾個小時,他將以英勇之名殞命于一場將被數(shù)百萬人銘記、并定義一個時代的悲劇中。而且不止如此——還告訴他,一百多年后,在一個清閑的周末下午,尋覓消遣的家庭會坐在羅瑟希思的一間倉庫里,戴著特殊的頭顯,像旋轉(zhuǎn)烤肉一樣在旋轉(zhuǎn)椅上打轉(zhuǎn),假裝自己漂浮在大西洋(Atlantic Ocean)上空,觀看他拉小提琴的幽靈般的復制影像。
這正是我在“泰坦尼克號傳奇”展上想到的——我7月在倫敦參加的一場“沉浸式”展覽。貝爾法斯特早已有一座極受歡迎的官方“泰坦尼克號”博物館;還有巡回展“泰坦尼克號:文物展”,展出腐蝕的舷窗、風化的餐具等打撈自殘骸的物件,全球觀眾已超3500萬人。它在那個虛幻的圣地——拉斯維加斯(Las Vegas)——設(shè)有常設(shè)展館。而在過去幾年里,這個既奇特又龐大的泰坦尼克號寓教于樂領(lǐng)域又添新軍:虛擬現(xiàn)實體驗,邀請參與者去感受真正置身船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