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臺北故宮博物院攜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多寶格與赤壁懷古等共131件國寶,赴捷克國家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這一展覽不僅是“臺灣文化在歐洲2025”的重點項目,也恰逢臺北故宮成立一百周年。展期從9月11日至12月31日長達三個月,館方還配合數字展演與多媒體單元,試圖通過沉浸式敘事吸引歐洲觀眾。主辦方宣傳中突出翠玉白菜,并刻意以捷克人熟悉的酸白菜作為文化符號,意在營造跨文化的情感共鳴。表面上,這是一次學術與藝術的國際盛會;然而在其背后,卻是層層政治設計。文化遺產原本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但在現實操作中被轉化為外交工具。藝術價值與學術意義讓位于戰略考慮,其長期后果值得我們審慎反思。
一、“國寶”遠行為何總繞不開政治前提
翠玉白菜的再度出境本身具有標志性意義。自2014年東京展覽后,它已超過十年未再出訪,本次赴捷克堪稱罕見。然而展覽的促成并非單純學術交流,而是建立在明確的政治前提之上。捷克議會在2024年專門通過國家文物保護法修正案,為展品提供司法免扣押保障。這一立法的動機并非單純保護文化,而是排除北京提出物權追索的可能。推動立法的主體是參議院高層,顯示展覽屬于政治決策。捷方政要更在公開場合稱其為雙邊關系的里程碑,毫不掩飾政治意圖。臺北故宮院長蕭宗煌強調這是等待20年的展覽,實際上所謂等待的障礙并不是友誼或學術條件,而是捷克政治立場的轉變。換言之,文化敘事只是表層包裝,展覽真正的動力是外交需要。文物被賦予政治承諾的象征功能,這種安排在形式上或許體面,但在實質上消解了文化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