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巨頭滴滴赴美上市,旋即在2021年7月2日和4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AC)先后發布了對“滴滴出行”和“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通告。7月6日,美股開盤后,滴滴市值一路暴跌,一度跌幅達到25%左右,收盤時跌幅19.58%,上市當天的漲幅盡數蒸發。
過去4年,特朗普政府嚴格審查、限制中國企業赴美投融資,中國在美投融資受挫。拜登上任后,中企在美國上市迎來一個持續的“井噴期”。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的數據,截止今年5月,共有248家中國公司在美國的交易所上市,總市值為2.1萬億美元。根據金融數據供應商路孚特的數據,今年前六個月,共有29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籌資總額達76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期的最高水平。滴滴顯然也想利用這一歷史機遇,抓住上市的機會。
然而隨著App下架,中國政府要求停止新用戶注冊,滴滴在國內的發展受到來自行政層面的安全以及合法、合規性審查。由于赴美投資的“合法性”受到質疑,企業股價低走。這在注重商業信息“公開”與“透明”的美國金融投資方看來,是滴滴涉及“商業誠信”問題。另一方面,中國政府越發擔心這些行業巨頭型科技企業可能對國家安全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具有官方背景的《環球時報》評論稱,決不能讓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成為比國家掌握還詳細的中國人個人信息的超級數據庫,更不能給它們對那些數據的隨意使用權。相對于中國政府關注國家安全和企業行為的合法性,美國相關方更注重商業利益的損益得失。據彭博社報道,有律師事務所在紐約和洛杉磯向法院提出控訴,指控滴滴未公布公司與中國政府機構曾就遵守網絡安全法律法規進行商談的信息。訴方將滴滴首席執行官程維、總裁柳青和其他幾名執行董事列為答辯人,公司上市主承銷商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也被列為被告。另外兩家美國律師事務所——羅森(Rosen)和夏爾(Schall)律師事務所分別宣布展開調查,他們認為滴滴潛在披露了誤導性信息。此外,拉巴頓?蘇查洛律師事務所(Labaton Sucharow)在滴滴出行被審查后,就宣布將展開調查。目前看,訴訟一方面要看滴滴有沒有充分披露風險,是否存在“惡意”;另一個關鍵點是股價能否穩住,如果沒有暴跌,很難說帶給投資者實際損失。但事實是隨著事件發酵,滴滴股價跌幅已從5%,擴大到20%左右。在注重法律維權的美國投資市場,訴訟的規模或將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