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由FT中文網與公眾號“遠見經緯”(原公眾號“經緯遠見”)、中華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
上周,國際輿論高度關注了美國印太事務負責人坎貝爾于美國時間7月6日出席智庫亞洲協會的對話會時透露的關于中美元首可能舉行會晤的信息。坎貝爾一是拿臺灣為由頭,表示“我們支持與臺灣的堅實非官方關系,我們不支持臺灣獨立”,二是在對話會主持人陸克文詢問,中美元首有無可能在10月G20首腦峰會上見面時表示,“我的期望是不久就會有某種形式的接觸”,并透露兩國首腦“不久后就會進行某種接觸”。
關于臺灣問題,坎貝爾的表態實際上意義不大,因為美國在談到臺灣問題時,從來都是包括了三個可以相互否定的內容:“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關系法》以及以“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為核心的“六項保證”。這些內容均可以相互否定,以使美國可以保持最大的行動自由,并使兩岸處于實際上的分治狀態。美國在應用這些內容時的特點是:可以根據一個階段內自身利益的需要,強調其中的某一點。坎貝爾的信息中真正有意義的是“期待”以及兩國元首“不久就會進行某種接觸”,而把上述兩者加在一起,意義就比較顯著了。
您已閱讀18%(475字),剩余82%(213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