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者是:喬爾?莫凱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威特

祝賀三位獲獎者,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所言,他們“闡釋了由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
在過去兩個世紀里,世界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持續的經濟增長。這使無數人擺脫了貧困,并為我們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爾?莫凱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霍威特(Peter Howitt)解釋了創新如何為進一步進步提供動力。
價值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的一半授予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經濟史學家喬爾?莫凱爾,表彰其“識別出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所需的先決條件”。他的研究專注于1750年至1914年期間,以及工業化與經濟增長和福利之間的關系。
這里有一篇2008年的精彩人物特寫——由當時英國《金融時報》的制造業版編輯彼得?馬什(Peter Marsh)撰寫——那時莫凱爾已是世界頂尖的經濟史學家之一。他曾向《華爾街日報》(WSJ)堅持表示,自己是“普通教員,不是籃球明星”,并說他“既沒有經紀人,也沒有演講經紀公司”。阿爾法村懷疑,如今情況可能已經不同了。
要了解他的工作,最好的方式大概是買他2016年的著作《增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起源》。約翰?伯恩-默多克(John Burn-Murdoch)去年在一篇專欄中討論過這本書,英國《金融時報》亦刊登了教授黛安娜?科伊爾(Diane Coyle)的書評。她寫道:
莫凱爾的新書試圖界定哪些條件把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發明轉化為持續的現代經濟增長。此前,中國和伊斯蘭世界也曾出現過重要的發明浪潮,但都未能滾雪球般發展為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莫凱爾主張,在啟蒙時期的西歐,一系列條件恰巧匯合,催生了“書信共和國”——一種公共辯論與創新的活躍景象,我們如今或許稱之為“開放科學”。知識從深刻的科學洞見到實用的技術訣竅與動手改造,逐漸成為公共資源。各地的頂尖科學家與思想家與全歐的同行往來通信,歐洲的政治碎片化也起了助推作用:統治者相互競爭,力邀最杰出的知識界明星入駐其領地。
FT Alphaville 的舊播客 Alphachat(RIP)在 2019 年也采訪過莫凱爾,你可以在這里收聽他與布倫丹?格里利(Brendan Greeley)的對話。
據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稱,獎金的另一半授予法國學院(College de France)、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菲利普?阿吉翁,以及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彼得?霍威特,表彰他們“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2021年,英國《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評介了阿吉翁與塞琳?安托寧(Céline Antonin)、西蒙?布內爾(Simon Bunel)合著的《創造性毀滅的力量》,稱其“清晰易懂、以實證為基礎、視野廣闊、論證充分”。馬丁甚至把這本書選為自己2021年的海邊讀物之一——對一位經濟學家而言,這大概已接近拿到諾獎的榮耀了。
阿吉翁還與第三位獲獎者霍威特合著了《內生增長理論》一書。霍威特在布朗大學專攻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
布朗大學的傳記寫道,霍威特是現代“熊彼特式”經濟增長理論方法的奠基人之一,并且“他一直積極探索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理論的新基礎,并就加拿大貨幣政策這一主題著述頗豐”。
阿根廷前經濟部長、現任哥倫比亞(Columbia)任教的馬丁?古斯曼(Martin Guzman)向他曾經的博士生導師表示祝賀,并稱其為“出類拔萃”的經濟學家。
https://x.com/martin_m_guzman/status/1977684489611448399?s=46&t=sHLp3DbiINVc5keG0SC8fQ評選獲獎者的委員會成員之一、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克爾斯廷?恩弗洛(Kerstin Enflo)教授表示,這些獲獎者在“社會科學領域最大的議題之一”上做出了奠基性工作。
這段討論的是是什么推動了經濟增長,以及為什么一旦啟動就不會輕易停下……我們往往把經濟增長視為在發達國家至少是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通常認為經濟增長每年保持在1%到2%左右。但真正令人驚訝的是,增長竟能在長期內如此持續。
仔細想想,在這種表象之下其實涌動著大量的動蕩。比如,在美國,每年有10%的企業退出市場,同時也有10%的企業進入市場。那么問題來了:如此劇烈的動態過程,怎么會同時產生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穩定的增長模式呢?
他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經濟歷史學家喬爾?莫凱爾使用歷史方法來探究一個根本問題:增長究竟為何最初會出現。想一想,在大部分歷史時期,盡管存在創新和技術變革,基本上并不存在經濟增長。
我們往往把創新和技術變革視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但我們需要理解的是,這些因素最初是如何開始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對此,喬爾?莫凱爾做了深入研究。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威特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解釋企業進入和退出市場、相互競爭的破壞式過程如何實際推動經濟增長。
又添幾位臨陣上陣的候選人與競爭者
他們也許沒有出現在 Kalshi 上——而且 Polymarket 似乎甚至都沒有開設關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賭盤——但以下是一些臨門一腳的潛在競爭者。
還有一位長期熱門人選羅伯特?巴羅(Robert Barro),因其在內生增長理論方面的研究而備受關注。巴羅顯然是當代尚未獲諾獎但被引用最廣的經濟學家之一,因此絕對有可能。
科睿唯安也維護著一份潛在獲獎者名單,位居前列的有戴維?奧特(David Autor)、拉里?卡茨(Larry Katz)、瑪麗安?伯特蘭(Marianne Bertrand)、森迪爾?穆萊納坦(Sendhil Mullainathan)和尼古拉斯?布魯姆(Nicholas Bloom)。
《經濟學人》的加文?杰克遜(Gavin Jackson)認為,無論結果如何,FTAV 都會陷入困境。

無論如何,很快就能知道誰將捧走大獎。現在人們正陸續入場,準備觀看歐洲中部夏令時11:45的現場公布。
就到此為止
感謝各位參與我們在《阿爾法村》推出的首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直播博客。所有頒獎前的預測似乎都錯了,但增長理論學者——以及經濟史學家——可以為又一次重大勝利而感到高興。
最重要的是,祝賀三位獲獎者。基恩?法瑪(Gene Fama)曾回憶,他的導師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在1990年獲得諾貝爾獎后,生活發生了變化,他“基本上放下學術,直到去世前一直周游世界”。
那也好,那正是他想做的。有人對我說,你可以把人生活成勝利巡游,或者回去繼續干活。事實就是如此。
沒有人會介意獲獎者長時間慶功,但我們個人更偏愛法瑪的做法,因此我們希望今天的獲獎者能在增長與技術方面帶來更多有趣的研究。
那么明年誰會勝出?預測出了名地難,尤其是關于未來的預測。但阿爾法村懷疑,鑒于當下的AI狂熱,最終可能會是與勞動力市場、生產率和技術相關的人——比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戴維?奧特(David Autor)——或者一些貿易經濟學家,考慮到現任白宮住客的背景。
有幾位讀者認為,后者尤其該得到遲來的認可:

無論發生什么,我們明年都會在這里。還有,記住要無視那些掃興的人——他們老愛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不算真正的獎項。他們大概也會告訴自家孩子,圣誕老人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