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1990年代來到日本留學,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并在日本學術界工作至今的觀察者,筆者見證了日本科研體系從巔峰到衰退的整個過程。初到日本時,正值日本基礎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大學里學術氛圍濃厚,研究經費充足,國際交流頻繁,年輕研究者滿懷希望。雖然筆者從事的是社會科學研究,但也能感受到整個學術界的蓬勃生機——理工科的同學們在實驗室通宵達旦,人文社科的研究者們熱衷于各種學術研討,圖書館里總是座無虛席,大家都在為學術理想而奮斗。然而,近三十年過去了,筆者親眼目睹了這個曾經充滿創新活力的科研體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化和衰退的。
2025年10月,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和北川進分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化學獎,這看似延續了日本21世紀以來的諾獎輝煌。然而,作為一個在日本學術界浸淫多年的“內部人士”,筆者必須指出:這些榮譽更像是過去黃金時代的余暉,而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征兆。日本的科研環境正在急劇惡化,這種表面的成功掩蓋不了深層的危機。
諾獎成果的"時間陷阱"與失去的三十年
您已閱讀10%(434字),剩余90%(391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