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一座公墓里,離我父母的墓不遠,有一座純正埃及風格、頗為醒目的陵墓。1911年去世的亞歷山大?戈登(Alexander Gordon)上校就葬在那里。我查了資料。和帕克上校、桑德斯上校一樣,“上校”的稱號是榮譽稱號,并非軍銜;他的大半生在美國度過,是一位實業家。1977年,重金屬樂隊“猶大祭司”(Judas Priest)將他的陵墓用作其專輯《Sin after Sin》的封面。順帶一提,發掘圖坦卡蒙(Tutankhamun)的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也葬在附近,他的墓碑卻樸素得令人失望。
沿著皮卡迪利街走,在伯靈頓拱廊正對面,你會看到“埃及屋”。它看起來并不太像“埃及”風格。但這里曾是“埃及大廳”(Egyptian Hall)的舊址——一座建于1812年的大型異域展館,曾展出過拿破侖的繳獲座車、詹姆斯?庫克(Captain Cook)帶回的文物,以及熱拉爾?熱里柯(Géricault)的《梅杜薩之筏》。
我四歲時,記得和父親在大英博物館排隊參觀“圖坦卡蒙的珍寶”展覽——大概是倫敦最早的現象級大展,隊伍一連排出了好幾個街區。位于布魯姆斯伯里還有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Nicholas Hawksmoor)那座古怪離奇的圣喬治教堂,其臺階狀尖塔介于陵墓、金字塔與方尖碑之間。霍克斯穆爾——人稱“魔鬼的建筑師”——眾所周知是共濟會成員,走上一小段路便可到共濟會堂:它同樣有似乎受圣喬治教堂啟發的層級式塔樓,內部裝飾則充滿埃及意象。再步行幾分鐘,便是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Sir John Soane’s Museum),這座可謂倫敦最引人注目的宅邸,其地下室以法老塞提一世的巨大雪花石膏石棺為鎮館之寶。這口石棺在1824年被這位建筑師購得——此前因標價高達2000英鎊而讓大英博物館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