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月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并在本月中美元首韓國峰會期間達成兩國間的稀土供應協議后,歐盟當前成了對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最緊張的一方。但筆者認為,當今中國對全球稀土產業鏈的壟斷地位使得中國的稀土供應成為直接影響中國外部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同時鑒于歐盟的經濟體量以及與中國的密切經貿關系,加之中國在全球戰略上一貫重視歐盟,中國會有條件供應歐盟稀土。
稀土供應涉及中國外部安全環境
中國之所以會有條件供應歐盟稀土產品,原因之一是因為:從根本上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稀土供應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外部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這是當今中國對全球稀土產業鏈的壟斷地位使然。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中國無條件地限制稀土出口,全世界都將與中國為敵。
據統計,中國掌握了全球約40%的稀土儲量,在開采量方面,為全球貢獻了70%的稀土原料;在關鍵精煉產能方面,中國的部分稀土產品占比更達95%至100%;至于永磁體等稀土制品,中國的市場份額也高達約90%。
而稀土不僅是高科技產業的基礎,更是現代戰爭的“隱藏燃料”:從戰斗機、導彈、雷達、無人機到航母、核潛艇、坦克、衛星系統,無一不深度依賴稀土材料。
同時在民用方面,手機、電腦、電視、MRI設備、電動車、光刻機等現代高科技尖端設備,也都離不開稀土或由稀土制成的永磁體,因此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稀土及其精煉產品的依賴度高達70%-100%。
然而也正是因為中國在國際稀土市場上的壓倒性控制地位,如果中國嚴厲地、無條件地按照中國商務部稀土出口公告執行的話,中國客觀上就是獨家控制了全球稀土和高端制造業市場,這必將引起相關國家的強烈反彈。
事實上相關國家上月就已經開始聯手應對中國了。彭博社10月17日報道說:中國上周宣布對稀土供應鏈實施史無前例的出口管制,成為本周華盛頓全球經濟要員年度會議的焦點議題。美國財長貝森特暗示正形成聯盟,稱美國官員正在“與歐洲盟友、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及亞洲民主國家溝通”,以形成全面應對方案。
同時,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于上月下旬分別簽署協議,組成了有具體投資和分工的“稀土聯盟”應對中國。
咨詢機構佳富龍洲(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研究副總監貝多爾(Christopher Beddor)上月分析說:“最大風險在于,中國政府可能出牌過猛。破壞全球稀土供應鏈可能引發外界質疑北京方面在毫無明顯理由的情況下,正在對眾多國家造成傷害。”這可謂點到了問題的要害所在,即中國只能視時間和空間,有條件地使用稀土工具,否則客觀上就是在破壞正常的全球供應鏈,而這將嚴重損害中國的外部安全環境,包括外部經濟環境。
上述稀土供應原則,當然也包括了歐盟,并應該成為向歐盟國家出口稀土的依據,更何況無論從雙邊經貿還是全球戰略角度,中國和歐盟客觀上都相互需要。
對歐洲會有條件供應
因此,中國無疑將會向歐盟有條件供應稀土,而歐洲由于面臨著對稀土的戰略性依賴、以及自身技術和產業在短期內無法滿足自身需要的現實,自然也會予以接受,更何況這也符合中歐之間的利益需要。中國對歐盟的稀土供應原則應該是:區別軍用與民用;是否直接或間接參與損害中國利益。而對軍民兩用需求的,則應依時間和空間,相機行事為妥。
當下中歐間圍繞稀土博弈的現實是:一方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呼吁歐盟“力爭實現關鍵礦產獨立”,另一方面,歐盟貿易官員也在積極與中國溝通,嘗試使中國確保對歐盟的稀土供應。因為歐盟當前面臨的問題是:至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歐盟不能離開中國的稀土供應。
各種數據顯示,歐盟98%的稀土元素和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依賴中國,其中歐盟對稀土永磁體的需求幾乎全部進口自中國。盡管歐洲試圖通過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進口稀土原料來減少乃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稀土的技術瓶頸在于“精煉”與“加工”,而中國在這方面實際上幾乎壟斷了全球產業鏈,至少當前是如此。因此,歐盟即便能從他國獲得稀土原料,也依然嚴重依賴中國的加工能力。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對歐盟的稀土供應應遵循下列幾條原則處理:對中國稀土有需求的歐洲國家和企業,不得直接或間接參與損害中國利益;限制軍用需求,滿足一般民用需求;而對軍民兩用的需求,則相對較難把握,屆時需要根據時間和空間,相機靈活行事。
唯有如此,才能既符合歐盟的經濟體量、以及中歐經貿和全球戰略關系的現實,同時也能維護中國的正當利益。
(注:作者是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長、高級研究員,政策研究者。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