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順利通過會議議程通常是大會主席面臨的第一道難關。11月10日,COP30第一天,沒佩戴領帶、襯衫領口開到第二粒扣子的大會主席安德烈?科雷亞?多拉戈(André Corrêa do Lago)輕松通關。原來在前一天,主席已經召集了代表團團長會議,就存在爭議的八個議題進行了充分討論,獲得各方諒解。最終解決方案大約是這樣的:
? 四個議題被擱置,但由主席團召集非正式磋商,將于周三(11月12日)通報進展。它們分別是:《巴黎協定》9.1條所涉發達國家資金支持義務;單邊貿易措施;如何對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簡稱NDC)綜合報告做出反應、如何應對1.5°C目標雄心和實施差距;以及歐盟提出的雙年透明度報告綜合報告事宜。
? 原有議程中的一個議題被撤出,即第一次全球盤點成果的實施,包括擴大森林保護資金問題。
? 津巴布韋提出的氣候變化與健康問題,吉爾吉斯斯坦提出的山地國家特殊情況問題納入臨時議程中。
不得不說取舍非常平衡:9.1條和單邊措施是部分發展中國家特別堅持的議題,而NDC和1.5°C又是歐盟和小島嶼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異常堅持的,于是一并拿下,先進行非正式磋商。關于全球盤點成果的實施這一新增議題,反對和支持的都很“強硬”,那就先不談吧。為“回報”那些堅持這個議題的國家所作出的妥協,他們不喜歡的連帶資金問題同樣拿下。
關于全球盤點成果的實施,留存下來的議程中依然有兩處與其密切相關,同樣是難點所在。其中一個是第四項,關于全球盤點的一般性程序性安排,爭議焦點在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 IPCC)在全球盤點中的作用。這個問題在COP29無共識,2025年6月的波恩會議形成一個草案, COP 30繼續討論,希望有個決定。
另一個“隱藏”在第十項“資金相關事宜”中,即關于實施全球盤點成果的阿聯酋對話。議程文本里的腳注告訴大家,阿聯酋對話放在了“資金”議題下,并不預判談判結果。這也是COP29的遺產,當時各方就阿聯酋對話這個新議題到底放在哪個渠道下進行磋商發生了爭執,最終,雖然歐盟、小島嶼國家聯盟、環境完整性集團(Environmental Integrity Group)等強烈不滿,這個議題被安置在資金之下,用腳注說明其中立性。針對這個問題,COP29同樣無共識,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國家甚至不愿意在案文中以任何方式提及“化石燃料”,更不愿意重復全球盤點成果中的核心表述“告別化石能源”。注水的案文引起了不少國家的強烈不滿,于是被擱置。6月波恩會議上繼續磋商,形成了一個非正式記錄,寄希望COP30能有像樣產出。
針對四個爭議話題的非正式磋商隨即開始。根據地球談判公報(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簡稱ENB)報道,小島嶼國家聯盟呼吁彌補減排缺口,將其納入“封面決定”中(Cover Decision)——COP26開創的封面決定“傳統“延續到COP27和COP28,COP29空缺。看樣子巴西主席團沒有放棄這一選項——環境完整性集團建議形成一個NDC路線圖,類似各方熱議的“1.3萬億資金路線圖”。沒有了美國、開除了俄羅斯的的“傘形集團”(Umbrella Group)的成員們各自表述立場,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幾乎沒有看到發言記錄,可以想象在NDC、1.5°目標等問題上并無集體立場,在資金相關問題上也有分裂。
在大會主席和公約執秘聯袂召開的第一個記者會上,這些重要但在議程中消失的話題也是記者提問的重點。主席團強調議題之間需要平衡進展,要推動各國“告別化石能源”,資金支持也要并行,并對11月12日的進展通報充滿信心。記者們也特別關心中國的作用,英國記者的提問因技術問題沒有得到回答,西班牙記者繼續提問。主席盛贊中國的貢獻,說中國推動將技術相關問題納入到日程中,顯示了中國對“新三樣”降低全球減排成本的信心。
排放差距成為現場討論熱點與NDC3.0綜合報告的發布關系緊密。這里根據最新信息,對上一篇隨筆的相關內容進行更新:如果將2025年11月9日之前注冊的NDC3.0都考慮在內,203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約將比2019年低12%(原數據是10%)。壞消息不變,排放差距依然巨大且在擴大;好消息是——如公約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Simon Stiell)所言——排放走勢終于開始下降了,前所未有,這是個巨大的成就。即使對壞消息,也有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編者注:愛因斯坦曾在此工作過)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不要氣餒,還有機會!
比起COP28和COP29的第一天就有重大成果的“盛大”開場,COP30平靜啟動。這或許不是壞事兒,倒讓人更加期待。
作者簡介:老木,資深氣候圈觀察家。
注:此文原載環境網站“對話地球”。FT中文網經“對話地球”授權轉載此文。對話地球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