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征收反補貼稅,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而中歐雙方迄今也沒有就替代方案達成一致。那么一年之后,歐盟有沒有通過反補貼稅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中國汽車進口有沒有得到有效限制?歐洲本土汽車行業有沒有因此提高了競爭力?中國車企有沒有給歐洲本土市場創造了歐盟所期待的價值?
各方最新統計數據表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目前,中國汽車品牌在包括歐盟在內的歐洲市場正進入高速增長時期。許多中國車企將產品策略重心從純電車型轉移到插電混動車,該舉動不僅可以緩解歐盟針對中國純電動車進口的反補貼稅所帶來的壓力,也部分消解了歐洲市場電動汽車需求低迷帶來的影響。
至于第二個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做出回答。而第三問題的答案則更加有跡可循。車企進入某個外國市場,一般會經歷從出口逐步過渡到建立本土產能的過程,而貿易障礙帶來的關稅成本必定會加速過渡。在向歐盟市場出口電動汽車成本增加的情況下,中國車企一方面將產品策略從純電動車轉移到插電混動車、甚至燃油車,后兩者并不在反補貼稅的覆蓋范圍之內,另一方面加快了歐洲本土生產的進程。奇瑞與西班牙埃布羅汽車公司合作,在巴塞羅那建立了一家電動汽車工廠,從而成為首家在歐洲生產乘用車的中國汽車制造商。而比亞迪在匈牙利的工廠也有望于今年年底投入運營。這也也是歐盟政策制定者所樂見其成的,因為企業投資會擴大產能,增加當地就業,帶來先進知識和技術,且加速脫碳進程。
您已閱讀27%(590字),剩余73%(163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