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公眾曾就閉路電視監控攝像頭展開激烈爭論。它們真的能減少犯罪嗎?它們會不會催生一個“老大哥”社會?與此同時,一些深思熟慮的思想家則展望未來:當這種技術變得體積更小、更便宜、更普及時,會發生什么?
作家戴維?布林(David Brin)在其1998年出版的《透明社會》(The Transparent Society)一書中指出,這項技術無法被阻止,但它可以為公民提供“我們自己的手電筒”,以審視權貴。幾年后,學者史蒂夫?曼(Steve Mann)創造了“反監控”(sousveillance,法語詞根“sous”意思是“下方”)一詞,以表達這樣一種觀點:普通大眾可以通過“從下方保持警惕監視”來反制日益增長的監控。
他們說對了嗎?在2025年,反監控付諸行動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一部帶拍攝功能的手機,這使得一些警察暴力行為得以曝光。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數據保護法使得零工勞動者能夠從優步(Uber)等平臺獲取自己數據的副本,以了解這些公司不透明的算法如何決定他們的薪酬。TikTok上最近出現了一種趨勢,年輕人偷偷錄下雇主解雇他們的會議。
您已閱讀32%(492字),剩余68%(10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