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會晤結束后,有美國共和黨議員表示將提名其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他們二人此次會晤的姿態(tài)以及行動展現(xiàn)了“堅定和果斷”的和平推動立場,可能為推進俄烏沖突走向和平鋪路。特朗普本人在會晤后也轉變想法,不再強調停火,而是不斷使用“和平”這個更宏大的詞匯,直接要達成一份全面的和平協(xié)議,這恰好與他長期以來的一個執(zhí)念緊密相連:贏得諾貝爾和平獎。
一種觀點認為,特朗普推動俄烏停火乃至實現(xiàn)和平,以及更廣泛的介入和調停國際沖突,并不僅僅基于美國作為世界霸權的角色和使命,而是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他個人政治敘事和榮譽追求的一部分。特朗普也不回避這一點,他多年來不斷在公開場合抱怨自己因亞伯拉罕協(xié)議未獲獎,曾將奧巴馬2009年獲獎視為“不公正的笑話”。在他的邏輯里,如果奧巴馬可以僅憑“營造氛圍”就獲獎,那么自己如果真正讓一場歐洲大戰(zhàn)降溫,甚至實現(xiàn)和平,更應該成為獲獎人選。
這種執(zhí)念有其深層原因。諾貝爾和平獎不僅是國際榮譽,也是歷史定位的象征。特朗普一直希望自己能超越“制造分裂”的標簽,成為歷史記憶中的“締造和平的總統(tǒng)”,與羅斯福、里根等一樣被銘記為“改變世界格局的人”。這對他而言既是補償心理,也是對政治遺產(chǎn)的投資。尤其在與奧巴馬的對比上,他渴望用獎項來“校正”歷史評價:奧巴馬靠虛幻的希望獲獎,而他要靠實打實的成果來證明自己才是更值得獲獎的一位。更現(xiàn)實的是,和平獎在國內(nèi)政治上也有巨大價值。它能幫助特朗普在外交形象上加分,抵消他在關稅、北約、對華政策上的爭議。對一位深知選民心理的政治人物而言,這種象征性榮譽能夠轉化為輿論資本和政治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