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股市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轉變,這場變革不僅體現在地域格局的重構上,更反映了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的實質性變化。根據最新市場數據,全球公開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3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股市以64萬億美元占據48%的份額。雖然這一比例較2010年的20%有顯著提升,但年初以來的市場表現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勢:標普500指數僅上漲6%,而德國DAX40指數、香港恒生指數和歐洲STOXX600指數分別實現了35%、21%和20%的漲幅。這種明顯的分化現象,標志著全球資本流動正在從過去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轉向更加多元化的國際配置模式。
美國股市長期以來的主導地位建立在三大核心支柱之上。首先是企業盈利能力的持續領先,過去十五年間美國企業整體盈利增長約四倍,而非美國公司盈利增長不足80%。這種優勢在科技領域尤為突出,2024年第四季度標普500成分股公司每股收益增長8.2%,其中科技板塊貢獻了近60%的增長。英偉達憑借AI芯片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市值在2025年突破3.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其次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領先,美國在AI相關專利持有量上占據全球總量的近40%,預計AI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1730億美元增長至2035年的8510億美元。此外,在量子計算和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美國企業同樣保持著明顯的先發優勢。
然而,這種優勢背后也隱藏著結構性風險。美國股市的集中度達到歷史高位,標普500指數前20大公司市值占比從三十年前的28%上升至2025年的42%,其中僅”七巨頭"(蘋果、微軟、英偉達、亞馬遜、Meta、谷歌和特斯拉)就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值。這種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使得系統性風險不斷累積,2025年第一季度英偉達因供應鏈問題導致股價下跌10%,就引發了整個市場的劇烈波動。與此同時,美國股市22.6倍的遠期市盈率顯著高于國際市場的14倍,這種估值溢價在利率維持高位的環境下正變得越來越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