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會覺得人生苦短。與漫長的歷史比起來,三十多年也好,十多年也好,一下子就過去了。可能也只有在回顧過去的時候,才會發現那一段美好的記憶其實也很短。那些藏在腦海中的記憶猶如默片一樣被放映出來,投射到斑駁的墻壁上,那面墻壁就是我們的青春之墻,就好像有一次我看到有人把Instagram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叫做“照片墻”。貼在上面的照片,或許就是自己人生的某段經歷。
比起周遭朋友的三天可見的正常神隱,可能更多的時候是在朋友圈看到的某家相熟的餐廳或者書店、酒吧的迅速結業。每次看到書店結業的時候,都是來自朋友圈一群愛書人大聲疾呼:救救書店吧!其實在那些書店正常營業的時候,估計大家也沒有經常過去幫襯。有的時候社交媒體的濫情都已經成了一個標簽,跟那種低幼的表情包一樣顯得非常無聊。動輒說自己看到某件事情哭了。然后呢?然后也就沒有然后了。很多時候都不需要做什么,有一種態度就好了,這或許就是當下最流行的一種社交姿態吧!我感動,我流淚,我發表情包。更多時候給予人們震撼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過后留下的痕跡,就好像那些一間間默默結業的小店一樣。
記得上一次見證相熟酒吧的結業,應該是2019年5月5日凌晨停止營業的CJW新天地店。那也是一間經營了十五年的老店,從2004年出現在新天地的南里之后,十五年的屹立不倒,也迅速地在樂隊演出結束之后開始立刻分拆店內的各種設備。那種有條不紊的拆卸工作,猶如之前彩排過一樣的快閃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后來疫情三年之中,雖然有更多的門店倒閉,但是再也沒有看到如此具有執行力的閉店活動了。聽到各種業主與租戶的房租糾紛,以及看到各種供應商封堵門店的短視頻,之后就看到自稱是餐飲行業收尸人的博主在短視頻里面侃侃而談,大談他們如何從收回來的廚房設備中辨別哪個餐飲賽道的沒落。這些行業的禿鷲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還有些新鮮,看多了幾次之后便感到,退潮之后的海灘上留下了一片狼藉,有幾只海鷗在啄食著沙灘上的面包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