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療體系正經歷巨變。這場變革由患者需求升級、技術突破與對普惠醫療的迫切呼喚共同推動。尤其在資源有限且人口持續增長的國家,面對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創新的醫療服務方式已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需項。
發達國家中,患者與全科醫生的平均面診時間僅13至15分鐘。這樣倉促的互動,往往難以解決老齡人群的復雜需要,無法充分解答患者的疑問,也難以進行復雜治療方案所需的必要溝通。發展中國家的困境則更為嚴峻:醫護短缺與基建不足導致優質醫療觸不可及,最終引發療效不佳、患者不滿與資源浪費的三重危機,全球醫療系統因此承受巨大壓力(見注釋1)。
為彌補需求上升與醫療供應不足之間的差距,幾種創新的醫療服務方式應運而出。傳統認知中,醫療服務的普及性、費用與質量如同“不可能三角”,改善其中兩方面往往會以犧牲第三方面為代價。但新興市場的創新實踐正在證明同時滿足三者并非完全不可能。醫療專家相信在不犧牲醫療質量的情況下,仍有可能改善醫療的普及性及降低費用,尤其對發展中經濟體而言。發達國家專注于虛擬分診、遠程護理和居家醫療等模式,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服務創新。然而,新興經濟體的首要任務是提升醫療可及性和降低費用。本文將會針對新興經濟體,探討創新的醫療模式如何重塑醫療體系,使其更具韌性并更好滿足當地人群的實際需要。
您已閱讀22%(541字),剩余78%(197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