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關于自動駕駛的爭論還未完全平息,中國國內公眾層面對于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出現了廣泛懷疑,并且輿論開始對“自動駕駛”或者“輔助駕駛”的實用性進行了很多針鋒相對的辯論,也不乏尖銳批評。這次辯論中,不僅有多個知名電動車品牌參與,也有很多轉型智能電動車的傳統主機廠,更不乏專家對特斯拉FSD的比較分析。應該說隨著這樣的爭論,中國監管部門對于自動駕駛的監管已經開始愈發嚴格,那么,當前市場環境對于行業參與者究竟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是否自動駕駛趨勢依然勢不可擋?這些都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由此,本文提供的全球頂尖汽車巨頭德國博世的觀點顯得尤為重要,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自動駕駛賽道的歐洲參與者的獨特視角。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一級供應商之一,博世集團不僅深耕傳統汽車制造技術,更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積極尋求轉型,持續加碼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與高性能計算等關鍵領域,可見同樣強烈希望占領這個汽車智能化的行業制高點。然而,坦率的說,從市場結果和品牌美譽度來看,面對中美企業技術飛速演進并大量裝備主機廠,博世自動駕駛在中國和世界多個區域正面臨慘烈競爭,博世自動駕駛如何破局同樣引人關注。
近日,我們代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全球對話》欄目在德國總部專訪了博世自動駕駛計算部門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多弗?哈爾通(Christoph Hartung)先生。在這場對話中,他闡述了博世在全球與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與技術路徑,也分享了這家工業巨頭面對技術以及市場挑戰情況下,如何進一步調整步伐并實現向智能化變革。
您已閱讀8%(635字),剩余92%(70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