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的世界里,鮮有藝術家像安娜?烏登伯格(Anna Uddenberg)那樣,能夠如此生動地與這一體裁的自發性和不可預測性進行互動,而且這些表演還能同時建構在精美的裝置之上。其首個中國個展“超級經濟艙”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呈現,再一次做出了對當代生活不可預測性和權利動態的生動回應。
“超級經濟艙”從一個專屬于當代生活的詞匯出發,通過3D打印的介于機艙座椅和刑具的器具、《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中逼仄的“辦公室”空間、連同類似于機場安檢般的服從性體驗,討論人類的身體,以及社會中的個體如何在階級、控制和身體危機之間進行危險博弈。烏登伯格的藝術并不受傳統畫廊白盒子空間的束縛,它存在于“事件藝術(Happening)”的松散領域,挑戰了觀眾與表演者、秩序與混亂的常規邊界。
所謂偶發藝術,尤其是源于達達主義和后期激浪派的自發性藝術作品,模糊了表演者和觀眾的職能,允許表演中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講,“超級經濟艙”延承這類偶發事件驅動的藝術范式。展覽中,觀眾與表演之間的界限幾乎消失。烏登伯格并非呈現一件已經完成的藝術作品(即四件裝置與過往展覽影像),或是一個線性展開的敘事,而是通過隨機性、觀眾的參與(或是不可參與),以及即興演出補全整個體驗。
您已閱讀16%(548字),剩余84%(28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