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合作協定》的前景正日益撲朔迷離。 自1979年1月簽訂以來,《協定》每隔5年續簽一次,已連續執行45年。2023年8月后,在復雜的地緣背景下,美中兩國雖然同意《協定》續簽,但每次只延期6個月。第二次延期后直到2024年8月底,由于兩國沒有能夠達成共識,《協定》已經失效。至此,美中科技合作的關鍵制度基礎在近半個世紀內首次呈現出巨大的不確定性。
當然,美中雙方在官方口徑表述上就《協定》的狀態仍然保持著某種微妙的“默契”。2024年8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關于《協定》,“雙方正保持著溝通”。 美國國務院表示,美中兩國政府仍在就該協議保持溝通,包括“圍繞任何此類合作的必要保護措施、加強透明度條款以及科學數據互惠”。
看上去,美中兩國似乎都在為科技合作的深層分歧持續“降溫”,減少國際輿論的不安。但問題在于,美國近年來在戰略、認知、立法、體制等層面的一系列重大變化讓《協定》的命運只能更加艱難。
您已閱讀7%(404字),剩余93%(553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