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冷林的對話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當代藝術領域中20多年的工作經歷,在他身上已經變成了一種平和與清醒兼容的狀態。
對于“危機感”、“波動性”、“行業低谷期”這些時下被頻繁提起的關鍵詞,冷林會認真陳述自己的判斷和拆解。而與此同時,他似乎又抗拒陳詞濫調和無盡闡釋,對于沒有切中要點的問題,他在回應中會報以克制的留白。
這種耐心與有所保留,其實不難理解。從上世紀90年代起,冷林就開始涉足當代藝術,從2004年創辦當代藝術畫廊“北京公社”,到成為當代藝術小組“政治純形式辦公室”的一員,他也曾經加入全球最為知名的當代藝術畫廊—佩斯畫廊16年—并擔任要職,今年3月剛離任,按他本人的話講,在過去的20多年中,他以學者、畫廊主、策展人、藝術家等不同身份持續著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并且親歷了中國當代藝術由一個封閉的地下圈子,逐步走向開放并接受市場化洗禮的全過程。
您已閱讀9%(373字),剩余91%(39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