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負責味道?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難道不是廚師負責味道嗎?仔細想想,其實不是。負責人們味道的是抖音、大眾點評、微信公眾號以及各種短視頻,反而是廚師并不會負責我們的味道,因為在接觸到廚師的作品之前,我們就已經被社交媒體的定向喂食給分別趕進了各自感到舒服的通道里。而在這個通道里面,則是由被選中的廚師來負責提供符合這一選擇條件的味道。
那么誰又來負責品味呢?是那些坐在實驗室里面的感官小組的教授們嗎?還是那些為了自己的味蕾而被各大公司重金投保的品鑒師?在咖啡行業、在烈酒行業、在啤酒行業、在乳制品行業、在橄欖油行業,都會有神一樣存在的品鑒大師。但是他們負責的是口味,這與品味無關。品味的造就與養成,應該是美食評論家以及美食作家來完成的。
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美食評論家甚至比影評家還要可惡,因為影評家無論是爛番茄還是金掃帚,他們只能去評判一個已經完成的影視作品。而且這個影視作品無論是受到觀眾的喜歡還是厭惡,都不影響它在龐大的各種銷售渠道里面漂流:從最初的院線,到后來的DVD和錄像帶或者盜版碟市場,還有可能是流媒體觀影網站。總之它們原先以塑料粒子的形式后來以比特的形式,一直在一個龐大的觀影宇宙里面漂流著。撇開已經到手的收益不談,每一個演員在影視作品出街的之前,就完成了他們的銀幕形象創作,即便是過了80年以后,電影《公民凱恩》依舊被人在議論和觀賞。
您已閱讀12%(572字),剩余88%(41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