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大選,除國民黨與民進黨繼續對陣外,臺灣民眾黨也會扮演特殊角色。藍綠兩黨在兩岸政策上存在巨大分歧,甚至可說針鋒相對,而白色力量代表、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兩岸政策不同于藍綠,有自己特色,值得深入分析。這涉及臺灣第三勢力能否在兩岸關系上真正走出“第三條道路”,以及能否提出真正趨向中道的兩岸論述。
3月31日,民眾黨在網上發布了柯文哲在黨內共識營的演講,較為深入談到“九六共識”等議題。在訪美前的這次演講中,柯文哲提出如下看法:臺灣沒有“九二共識”,只有“九六共識”;1996年第一次直選總統時,臺灣主體性就建立了;等等。所謂“九六共識”,與柯文哲的臺灣“近代”三階段論相聯系:1949到1996年是第一階段,在此期間發生了臺灣民主化運動,在其末期出現了藍綠對立;1996到2016年是第二階段,也是臺灣主體性確立階段,這一階段每次投票都會強化臺灣主體性;2016年后是第三階段。這種三階段論,并未將1988年李登輝上臺或2000年政黨輪替作為劃時代事件。而過去陳水扁的中華民國四階段論,將李登輝時代稱為“中華民國在臺灣”,2000年政黨輪替后進入“中華民國是臺灣”階段。
以前綠營呂秀蓮就提出過“九六共識”。2010年2月,她在專訪當時的總統馬英九時,指出應以“九六共識”替代“九二共識”。她認為1996年因總統直選而具劃時代意義——這一點柯文哲與她一致。呂秀蓮還以為,這標志臺灣已是主權實質獨立國家——而柯文哲的“臺灣主體性”之類表述相對模糊,這算是他與呂秀蓮差別所在。2010年呂秀蓮提出“九六共識”,意在凝聚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并反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等。而柯文哲此時談“九六共識”,也帶有否定“九二共識”等目的。不過,柯文哲并未提及他的“九六共識”受到呂秀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