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今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處在極為關鍵的十字路口:是繼續“穩定高房價”,還是在房地產導向和住房模式上進行一場徹底的反思和變革,重新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供應新模式。FT中文網推出“房地產稅與住房供應范式革命”系列文章。本文是該系列最后一篇。
自在FT中文網發表“房地產稅與住房供應范式?命”系列?章以來,今天已是第十篇,也是收官之作。從去年12月7日開始到現在已有5個月的時間。時間之所以拉得這么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期望觀察和破解“房地產稅試點”空前舉措后給中國房地產市場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是周期性變化及速率。果不其然,也就在短短的幾個月內,號稱“房地產長效機制”現有房地產調控政策,就發生了翻天覆地“過山車”般的巨變。
本系列開篇之時,正是“忸怩”了近??年的房地產稅由全國人大推出“試點”的紅頭文件一個多月后的轟轟烈烈如火如荼之時,“恒大們”紛紛爆雷;還沒兩三月,眾多城市商品住房成交量就陡降到地方政府難以承受境地,紛紛開始叫苦連天;無奈之下,財政部宣布暫停房地產稅試點,稱“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與此同時,全國六七十個以上城市開始逐步松綁,陸續推出新一輪的房地產救市的地方政策;直到4月29日的“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的中共政治局會議,把房市和股市一并作為需重點管控、不能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加以突出。雖然依舊戴了房住不炒的帽子,但一句“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從實質內容上則是力挺了試圖強力穩定和托起眾多大中城市居民早已難以承受、以炒房帶熱的現有房地產市場。4.29會議有關房地產的論述,也可謂是為這輪以房地產稅試點開啟的新一輪調控的“蓋棺定論”。令人值得關注的是,在近幾年幾乎所有涉及房地產的頂層文件中從不缺席的“房地產長效機制”一說,在4.29會議新聞報道中“失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