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后的能源價格飆升加劇了主要經濟體本就揮之不去的通脹危機,與此同時,世界經濟也站在了另一個十字路口,在能源安全面前,氣候變化議題還能像此前預想的那樣不斷推進么?
俄烏沖突之后,來自西方陣營的各種制裁舉措遠遠超過了市場此前的“綏靖”預期,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開始用制裁頻頻“碰瓷”中國,并要求中國履行相關制裁舉措。從外交角度而言,中國一直反對制裁,表示制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在現實操作中,很多金融機構和公司仍然需要考慮一旦違反相關制裁可能帶來的后果,從這個角度而言,俄羅斯向外的原油和天然氣輸出能力大概率會在未來出現下滑。
從能源供給角度來看,美國的頁巖油以及可能的美國和伊朗、美國和委內瑞拉的關系緩和,都可能帶來能源供給的改善。但事實上,對于絕大多數的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而言,俄烏危機帶來了更加長期的能源安全議題,而在力推氣候變化議題的德國,是否重啟核電的話題也開始發酵。因此從能源角度而言,俄烏危機帶來的不僅是短期的供應問題,也帶來很多長期議題的重新考量。
您已閱讀23%(433字),剩余77%(147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