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后,微信朋友圈熱議兩個人:鄭永年和陸銘。熱度和當年討論《政治的人生》不相上下。鄭永年“身在江湖,心懸魏闕”,人身“入海”只是時間問題。意外的是后者,第一,陸銘非常年輕;第二,他在體制內重要場合鮮見發聲,之前走紅更多是因為《大國大城》在網上持續幾年的好評。陸銘“入海”,他說什么不重要,但象征意義很重要。有評論說:“座談會名單的其中一個意義,大概是中國究竟要著力發展、做大、做深十來個大城市(圈),還是要普遍地搞中小城市(城鎮)的多年論戰,終于告終了”。
一、大國大城論與大都市主義
論戰有沒告終我不確定,但從近年都市圈發展高歌猛進,看得出一些端倪。陸銘的“大國大城”論走紅,與這種走向互相呼應。“大國大城”論本身不新,但前面加個中國,它變成了新都市主義了,或者說“大都市主義”。這種理論來自西方,但它的過程和結果,卻是西方都市主義的理論模型無法覆蓋的。書的走紅,和作者的“入海”,印證了西方都市主義理論橘生淮北之變。
您已閱讀11%(427字),剩余89%(359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