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沒有步步驚心的故事情節,也缺乏瑰麗奇幻的場景制作,甚至故事發生的時間段,也設置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那個價值觀為我們唾棄的陌生的美國。這是一部以內容取勝的作品。故事的廣主題是關于當時社會存在的種族歧視,以及一個白人司機(主角)和一個黑人鋼琴家(配角)之間產生的真誠友誼。這個主題從《湯姆叔叔的小屋》開始就經過無數次小說和電影的反復敘述,但是《綠皮書》的故事節點,將這個太難創新的宏大社會主題,通過兩個實力派演員沉穩含蓄的演技,聚焦到一小段兩個中年男人的旅行生活故事,通過深入展示兩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個性化主題解讀。
有人說它是彰顯跨種族的友誼,有的說是揭示一個人的自我完善與救贖之路,有人解讀為展現黑人鋼琴家個人內心的孤獨和如何走出孤獨。我沒有看到那么沉重的主題。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部電影在成年人如何接受再教育這個領域的拓展。而影片包含的豐富教育內涵,則以一種輕松幽默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故事結構采用了傳統喜劇風格的框架:情節單線索展開,角色正反面烘托。主角托尼出場的形象,是一個工人大老粗,有一個幸福的普通家庭,妻子操持家務,和一大家子親戚住在一起。典型的意大利早期移民的生活場景。托尼需要重新找工作之際,恰好黑人鋼琴家唐博士要到美國南部巡回演出兩個月,托尼競聘當上了鋼琴家的私人司機兼保鏢。主、從兩個角色相遇。臨行前助理交給托尼一本綠皮書,上面列有沿途接受黑人住宿的餐旅館名單。問題自然就來了:黑人鋼琴家與社會歧視之間的沖突,這對主雇搭檔之間的沖突。劇情隨之在一個接一個的沖突中起伏展開,最后達到一個令人感動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