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位列2016年中國經濟工作任務之首。根據中國“兩會”信息,今年去產能工作將從鋼鐵、煤炭產業入手,意在5年之內,鋼鐵行業去掉1-1.5億噸產能,3-5年煤炭行業退出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其中涉及重新安置人口180萬,中央財政承諾先期撥付1000億用于支持該工作。此外,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兩會”答記者問時清晰表明政府立場,希望今年去產能能夠取得雙贏,既保證過剩產能退出,又要讓大量職工飯碗不丟,還要保證他們拿到新飯碗。
去產能終于破冰,反映政府在“穩增長”巨大壓力下,主動出擊,大刀闊斧推進改革的表現。然而“既要產能退出,又要盡可能重組,少破產”,“讓大量職工工作不丟”的領導人表態也顯示了對待去產能工作的矛盾心態和難度,表明深處于產能過剩的困境之下,去產能工作已無可回避,不得不為之中亦透露出有些許無奈之意。
正如筆者此前專欄文章《產能過剩挑戰中國經濟》中所提,產能過剩一直是近年來中國產業發展的“痼疾”。不僅困擾著鋼鐵、水泥、電解鋁、玻璃等傳統行業,而且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也難逃厄運。產能過剩行業整體虧損,機構繁雜,人員工資難以保證,困境之下,常年來依靠銀行貸款不斷展新,地方財政持續補貼度日,整體而言拖累中國經濟。
您已閱讀18%(516字),剩余82%(229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