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領導人終于實現(xiàn)了會面,這意味著中日關系到了止跌點。兩國媒體對領導人會面的報道也出現(xiàn)了微妙的差異,中國媒體的報道中主要集中于歷史、軍事安全等原則性問題,重申了中國的立場;而日本共同社則突出了安倍提出的建立中日海上磋商機制。此外,中日領導人會面的視頻和圖像也顯示了中日關系的溫度,握手卻很少有眼神的交流,就像安倍自己說的,“終于”見面了,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會面至少意味著關系不會在繼續(xù)惡化了,然而,止跌并不意味著馬上反彈,中日關系要回到正常軌道恐怕還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去磨合。
此前,中日領導人是否見面一度成為APEC峰會關注的焦點,此前中國媒體也呼吁不要讓安倍搶了鏡,但中日領導人是否會晤的確是此番APEC的潛在主題。中日兩個亞洲大國三年來并沒有實現(xiàn)領導人的會面,尤其是兩國領導人完成換屆,高層交往還是沒有恢復,中日關系也成了東亞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中日領導人會晤與否確實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中國是東道國,需要對所有來賓 盡地主之誼,安倍當然也不能例外;若中日首腦還沒有真正見面,中國作為正在崛起,并且志在擴大話語權的國家,顯得有些不夠大度。在這個傳媒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中國的不大度會被放大,因此,安倍”搶鏡“也有雙重的意思:不能讓APEC主題發(fā)生偏離;不能因中日雙邊關系而損害中國多邊外交的“主場”。
最近半年來,中日通過各種管道就首腦會面進行磋商,最終的成果就是四點共識,可以說,這也是中日關系目前能夠達到的“最大公約數(shù)”,雙方都作出了讓步和妥協(xié),在共識中也包含了各自的主張。中國強調在歷史問題、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而日本則有意回避這些具體問題,強調在原則上愿意改善中日關系。無論歷史問題還是釣魚島問題都是難以在短期解決的問題,能夠做到的是將這些問題先冷凍或者擱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