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孩子總是更完美。歷史上的金本位制,看起來就像鄰居家的孩子一樣完美。看看人家:政府無法隨便印錢,自然也就不能隨隨便便地干預經濟活動。一切都靠“看不見的手”,行云流水,指揮倜儻,完美無缺。
著名經濟史學家艾肯格林說,金本位制其實是一個鐐銬(gold fetter,最早是凱恩斯的話),它束縛住了政府的手腳,政府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正是這些錯誤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退出金本位制,才能掙脫鐐銬,重獲自由,實現經濟復蘇。或許,一個更恰當的比喻是,金本位制像是一件濕衣服,你本以為穿著衣服會保暖,但濕衣服讓你更容易著涼。脫去濕衣服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為什么不脫呢?還是因為內心的猶豫和恐慌:你從來沒有當著這么多的人光過膀子。
金本位制確實有其輝煌的時候。從1880年,到1914年之前,列國豪強都實行金本位制,而且金本位制運轉良好。但艾肯格林指出,這是由于風云際會,一系列特殊的政治經濟及國際因素的巧合。在金本位制下,外部平衡的經濟目標壓倒了內部平衡的經濟目標。為了維持金本位制,一國往往被迫承受忽冷忽熱的經濟波動。但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19世紀的失業問題并非不嚴重,但沒有人關心。為什么?當時根本就沒有失業這個概念,人們把失業者稱作“窮漢”、“流浪漢”,還沒有人認識到,他們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不是因為個人或懶或笨,而是因為宏觀經濟出現了低谷。即使有人對大批失業者感到同情,他們也不會想到,政府可以通過貨幣或財政政策熨平經濟波動。當時所謂的民主,基本上是貴族和上流階層的民主,窮人對政治沒有影響力,而金本位制下,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當然是符合大資本家的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