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四月里的一天,天氣晴朗卻又寒冷,時鐘敲了十三下……”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所著的《一九八四》(1984)開頭的錯位式寫法,用意是為了讓讀者從戰(zhàn)后的自滿情緒中清醒過來。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始于1947年,即冷戰(zhàn)開局的小沖突年代,它展示了讓強大的政府在不考慮公民權(quán)利的情況下統(tǒng)治國家會出現(xiàn)的后果。
這部小說對我們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自其出版以來,我們一直難以擺脫有關(guān)“反烏托邦”(Dystopia)噩夢的描述。上世紀(jì)40年代,這些糾結(jié)大部分局限于陽春白雪的刊物以及小說作品,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展開熱烈討論。然而事實證明,世界末日的情景對流行文化的影響更為巨大。就在這個月,《饑餓游戲2: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的全球票房收入突破了7億美元大關(guān)。這部根據(jù)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同名三部曲小說的第二部拍攝的影片,正牢牢抓住全球年輕人的想象力。如何解釋這部影片如此受歡迎?我們是否在愈發(fā)害怕的同時,也愛看該片?抑或我們那種最深層次的恐懼正得到凈化,以更能接受的形式呈現(xiàn)?
您已閱讀22%(480字),剩余78%(165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nèi)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