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上的巨額投資如今每年已達4000億美元,人們對此的質疑接連不斷。
懷疑者問:這些投入能否回本,更不用說實現AI狂熱者所期望的神奇回報?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到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等金融界領袖都警告,市場可能會驟然修正。這會是歷史上更極端的“非理性繁榮”案例之一嗎?
或許你還記得,這個短語最早由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互聯網泡沫初期提出。此后他又改口,稱泡沫只能事后識別。這樣的修正觀點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任何泡沫中,總有人精明地預見將至之事。比如,1929年華爾街崩盤前夕,統計學家羅杰?巴布森(Roger Babson)就警告一場“可怕”的崩盤迫在眉睫。近些年來,美國基金管理公司GMO的聯合創始人杰里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先后著名地預測了日本大泡沫破裂、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及2007—08年金融危機。在英國,基金經理兼慈善家喬納森?拉弗爾(Jonathan Ruffer)也在互聯網泡沫爆裂、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新冠引發的市場暴跌期間,為客戶取得了可觀回報。然而,這些逆向之聲總會被那些宣稱“這一次不一樣”的人所淹沒。
您已閱讀35%(565字),剩余65%(10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