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中期,一批初創企業帶著宏大愿景涌現,試圖改造耗時費力的新藥發掘流程。人工智能(AI)將顯著縮短發現新藥所需的時間,并降低開發一款藥物所需的平均成本(約20億美元)。
這些新興業務吸引了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和賽諾菲(Sanofi)等大型制藥公司的關注,它們簽下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前提是這些藥物最終獲批。新聞稿大肆宣傳“突破性的生產力提升”和“開創性的研究合作”。
但如今,持懷疑態度的人在發問:藥呢?從發現到開發一款藥物平均需約10年,如今10年已經過去,但處于臨床后期試驗階段的AI發現候選藥物仍屈指可數,且迄今無一獲批。盡管這些公司曾承諾降低行業居高不下的失敗率,但許多公司的初期研究仍以失敗告終。
您已閱讀6%(325字),剩余94%(470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