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篇文章的每位讀者都可以為自己的非凡能力與好運而自我慶賀。你是已知宇宙中最了不起的處理器——你的大腦——的幸運擁有者。顱骨中那3磅“濕件”是最初的神經網絡,效率遠勝計算式系統。如今龐大的數據中心耗電驚人,而你的大腦僅需20瓦即可運轉,這點能量吃個芝士漢堡就能供給。
即便靠垃圾食品“驅動”的大腦,也能憑直覺完成連最強AI模型都難以做到的事:例如構想具有變革性的創意項目、在高速公路上分辨塑料袋與石頭,以及識別諷刺。然而,在許多方面,神經科學家仍然困惑于這張由860億個神經元構成的網絡如何運作。量子傳感與AI的最新進展正開辟出頗具前景的研究新路徑。然而,正如常見的那樣,這項科技的積極可能性也伴隨著對其潛在負面應用的擔憂。
最引人入勝的腦部掃描技術之一是腦磁圖(MEG),這是一種非侵入式的大腦電活動映射方法。不過,這一方法頗為棘手,因為需要將超導傳感器冷卻至零下269°C。但隨著光泵磁力計(OPM)的最新發展——這種設備無需低溫制冷——研究人員如今可以借助配備64個傳感器的可穿戴頭盔,在30分鐘內采集到等效數據。
您已閱讀30%(458字),剩余70%(108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