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布了很多與行業發展相關的戰略與政策,例如“十四五”規劃、白皮書等,同時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無人機”、“低空經濟+”等概念也已被提升到國家層面,但真正能夠落地實施的或許不在多數。因此,亞聯的消費客戶群體,無論是包機還是托管客戶,大多數還處于觀望狀態。
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首先,人們接受新事物和新概念需要過程,尤其是高凈值人群通常對安全性和可靠性持謹慎態度。其次,從國家的發展戰略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來看,還有11年的時間。因此并不能保有過于樂觀的態度,不能奢求一步到位。政策層面也無法全面鋪開,目前仍處于試點到示范的過程。
與現有的公共運輸相比,公務航空運輸和公共運輸行業雖在同機場、同航線、同空域運行,但仍然相互隔離。對于無人機,雖然eVTOL已經進行了試點示范,但多數航線仍在驗證過程中,仍處在等待階段。
以亞聯為例,依托大灣區,現已基本實現零距離接駁。如果不涉及聯檢單位的影響,已實現“下公務機后直接乘坐擺渡車到旋翼機”的一線直達。亞聯還開辟了港澳航線,在深圳市內主要CBD區域,設有多個固定起降點和臨時起降點。在大灣區,亞聯與東部通航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解決了客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1000米至3000米的低空飛行活動最為環保的,投入成本也最低,但需要大量的前期調研和服務,運營協調難度較大。無論哪個消費群體,都希望出行高效便捷。然而,城市發展的擁堵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向空中發展。地下空間已經挖掘了三四層,作為航空業,我們要解決的是空中問題,充分利用高空、中空和低空資源,但這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因此,我們要相信國家的戰略方針,也需要資本的介入。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單靠獨立企業很難支撐。
實現公務航空與低空通勤的互聯互通確實存在困難,但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要相信國家的發展戰略,緊跟形勢,找準自己的定位,提前規劃。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著眼于當下,努力生存,好好運營。我們要團結同行,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將服務做深做實,不斷挖掘新的客戶群體,不僅限于高凈值人群,還要更加關注中產階級、商務艙旅客,甚至是普通大眾。金字塔尖的群體始終是少數,因此我們一定要考慮更廣泛的財富群體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好的市場效益和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