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消費、拉動內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任務,也是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成功與否的標志。值得欣喜的是,商務部數據顯示,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三年保持在50%以上,季節性出現高于70%的占比。離經濟結構最為合理的美國的70%左右僅一步之遙。一個鮮活的例子是2018年天貓雙十一全天交易額2135億,遠超2017年的1682億元,增長率為27%,彰顯中國消費之潛力。
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看,消費能夠成為經濟的第一拉動力,除了西方國家民眾的生活消費理念影響外,一個最大的推動力就是金融的作用。歷史上,在金融上真正對美國百姓消費起到最大促進作用的是銀行卡特別是具有透支信用功能的信用卡。在花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強力推進下,美國是信用卡普及率最高、現金使用率較低的國家。信用卡隨身攜帶、方便快捷的支付與超前透支消費的特性,最適合普通百姓的消費行為,幾乎是給消費量身定做的金融工具,造就了美國歷史上信用卡支付出口的場景消費金融。
中國這幾年消費金融有長足發展。 從央行發布的信貸數據來看,自2015年以來,消費貸款成為我國居民貸款增長的主要原因,從2015年1月的15.7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5月的33.9萬億元,增幅達116%。
消費貸款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消費貸款的結構也在逐漸改善。從國際經驗看,美國消費貸款中房貸和消費貸的比重分別為48%和28%左右。而從整體看,近5年我國消費貸款中75%為房貸,消費貸占比約16%。但2017年以來,短期消費貸款增速快速走高,而以涉房貸款為主的中長期消費貸款增速明顯回落,目前,短期消費貸款占總消費貸款的占比還在持續上升。
不過,從目前中國經濟急需消費加力,與民眾消費升級對消費金融需求看,消費金融潛力特別是場景消費金融潛力與發展空間依然巨大,也急需迎頭趕上。有幾個數據足以看出消費金融的提升空間。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健康”品質消費成為消費升級的主力軍,不到10小時阿里健康成交額就超過了2017年雙11全天,分期成為熱門的消費方式,用花唄分期購買健康和養老領域產品服務的用戶數分別增長了38.68%和43.75%。用花唄購買教育類產品和服務的金額上漲了87%,其中選擇分期付款的用戶數增長了2.38倍。
以上數據說明,如何更大限度滿足消費者對消費金融的需求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從目前中國消費金融資源供給主體看,傳統銀行系:推出的信用卡和商業銀行推出的消費信貸產品以及北銀、中銀、興業等中小銀行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多為發放現金貸款的供給方式。
傳統消費金融公司,諸如捷信、佰仟、買單俠等消費金融公司,通過與線下的3C等賣場進行合作,為消費者提供電子產品的分期付款業務。
互聯網科技電商巨頭,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為代表,主攻電商等線上由第三方支付出口帶來的場景消費金融模式。
P2P平臺也加入了消費金融的“混戰”,比如有利網、協眾金融等平臺都開始深耕消費金融領域。
值得注意的一個怪象是,中國消費金融一方面機構并不缺乏甚至存在一哄而起的狀況。另一方面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滿足不了需求仍是主要問題。再一方面就是亂象叢生、野蠻生長、風控能力差、風險隱患大、掛羊頭賣狗肉者多。比如,真正用在真正意義的消費品信用不多而主要投向單一的住房貸款消費需求上。
一個原因是需求層次細分不夠,場景模糊不清。比如,銀行的消費應用往往注重于線下需求,而又針對比較保守、不敢于超前負債消費的年齡較大層群體。這就出現驢頭不對馬嘴的情況,使得消費金融供給與需求信息不對稱,不見面,錯位離散。必然出現借款者找不到貸款者,貸款者也找不到借款者的情況。一方面貸不出,另一方面又借不到的怪象。
發展消費金融出路在于細分市場,場景創新,加強風控,監管適度,規范前行。一定要區分清楚什么樣的消費金融模式和體制機構才是好的消費金融。這是消費金融健康發展的前提與保障。
就在2015年初我曾撰文指出,魚龍混珠的P2P發展亂象,最終必將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互聯網金融一鍋好湯。不幸被我言中。消費金融的發展絕不能重蹈P2P亂象的覆轍。那么,什么是好的消費金融呢?
應該與消費場景緊密結合的產品。那些無法判斷資金去向的消費金融產品風險過大,不可控。自己有風控能力的產品,特別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挖掘信用,進行風控。能夠克制使用額度和消費場景,防止過度負債消費,消費金融杠桿率過高,埋下金融風險隱患,克制地進行催收,防止暴力催收。不僅僅只認富人,還能具有普惠性和便捷性,普惠性與場景消費金融、網絡金融相伴相生。
一個經濟現象非常值得關注,那就是網絡上的網購等消費方式持續性發力爆發,繼續保持30%以上增長率。電子商務消費大發展背后既帶來了網絡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反過來網絡金融又促進了網購等網絡消費方式的增長。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過來作用與促進經濟的發展。有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要求有什么樣的金融服務與之相伴相行。網絡經濟與場景網絡消費金融就是如此。
金融支持新消費領域發展,關鍵是把握住新消費方式的特性特點。現階段消費的一大特點是,都開始往網絡上搬家。無論是養老家政健康消費、信息消費還是綠色消費以及電動車新能源等新消費領域,都在“觸網”、上網。把握住這個特點后,必須有適合這類消費特點的金融業態的支持。這個新業態非場景網絡消費金融莫屬。
從支付方式上,大眾百姓的日常生活綠色消費,最方便的支付方式是支付寶、微信支付、云閃付APP等。從支付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場景消費金融的模式與概念。
從信用消費看,螞蟻金服的花唄以及其他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消費透支性質的信用產品等能夠滿足消費需求,但有一個前提,就是這些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應該自己有較強的數據風控能力,不具備這一點,僅僅作為提供消費金融渠道的公司或機構是沒有前途的,也是非常危險的,應該予以嚴格監管。
一定要把金融支持消費升級換代的重點放在普惠的場景網絡消費金融上。就以花唄為例,花唄的所有用戶中,38.3%是80后,47.5%是90后。而中國所有的90后年輕人中,每4個90后,就有1個人開通了花唄。有超過740萬在使用花唄前并非信用卡用戶,但使用花唄后,發展成了信用卡用戶。起到了花唄與信用卡共贏共生的神奇作用。而這一類產品也正在覆蓋更多的線下消費場景,能進一步促進消費起到拉動經濟的作用。
無論是百姓傳統消費還是新消費領域,新經濟孕育出的以支付入口而出現的場景消費金融要承擔起支持其快速發展之重任,助推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拉動力。
(本文轉載自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