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身險業積極投身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養老、醫療領域迅速打開一片天地,“保險+醫養服務”這一新型商業模式也受到行業普遍歡迎,通過自建,或者與第三方合作等,從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醫養服務市場的供應。
泰康保險集團旗下醫養社區品牌“泰康之家”,深耕行業多年,獲得市場廣泛認可。作為國內最早的“保險+醫養服務”商業模式踐行者,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影響力,都持續領跑行業,就在近期,國家知識產權局下發的一份裁定書,更給其加戴一頂桂冠。
這份裁定書結合泰康保險集團的歷史沿革、業務布局、資產規模、市場地位,以及旗下醫養社區品牌“泰康之家”的市場份額、市場知名度、市場美譽度等要素。比如截至2019年,“泰康之家”醫養社區已覆蓋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昌、廈門、沈陽、長沙、南寧、寧波、合肥等全國15個城市,可容納3.7萬名老人,2萬戶獨立生活單元及5千張康復護理床位;截至2019年,“泰康之家”營業收入約3.6億元,廣告投放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份、204個城市;2017年至2019年,“泰康之家”在全國養老領域市場份額均位列第一(源自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關于“泰康之家”馳名商標認定推薦函》)。綜合判定“泰康之家”已經達到“馳名程度”,并按照相關法律中對于“馳名商標”的保護性規定,給予“泰康之家”跨類保護,宣告此前侵權的商標無效。
“泰康之家”由此成為國內首個獲得馳名商標跨類別保護的養老機構品牌,同時也成為了泰康保險集團獲得的第二個“馳名商標”,在這之前,“泰康人壽”早已獲得馳名商標認定。
保險端以及養老機構端的雙重馳名商標認證,對于“保險+醫養服務” 這一新型商業模式而言,無疑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意味著這一模式所代表的新的養老理念、服務體系等,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接受和認可。
順應國內人口老齡化提速的大趨勢,屬于商業保險的時代正在走來。
自2008年,泰康保險集團正式向原中國保監會提交壽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可行性報告和試點申請至今,泰康保險集團“保險+醫養服務”領域探索的時間已經超過了15年之久。
這15年間,泰康保險集團旗下的“泰康之家”醫養社區從零開始,到如今遍布全國31個中心城市,基本覆蓋東西南北中各個方位,已開業園區也已經達到15家,在住居民更是已經達到9000多人,市場份額持續領跑行業。“泰康之家”儼然已經成為中國高端養老機構中最具代表性的機構之一,此次其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馳名商標”的認定,更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市場上的重要性。將視野放大到全行業,此次對于泰康之家“馳名商標”的認定,也絕對稱得上是“保險+醫養服務”模式的一次里程碑事件。這一保險行業首創的商業模式,在國內人口快速老齡化的當下,在積極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大背景下,正顯示出區別于其他任何類型醫養服務供應商的獨特優勢,并逐步發揮出更大作用。
“不要認為養老問題還有拖延的機會”,這是今年2月份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先生在參加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時,發出的建議之一。此言一出,立刻沖上社交媒體熱搜榜,顯示出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而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也確實相當嚴峻:
一是上世紀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開始陸續進入退休年齡,“退休潮”疊加“少子化”,將對現有養老保障體系造成直接影響。2022年,中國新出生人口首次跌破千萬大關,只有956萬,2044年前后,這批人開始步入職場,而彼時,新增退休人口預計仍接近2000萬。956萬年輕人VS將近2000萬的退休老人,這種畸形的結構必須引起足夠關注。
2000年-203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及占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聯合國二是目前國內居民養老資產儲備尚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如圖所示,基本養老保險在過去多年取得顯著成效,但二三支柱發展依然不盡人意,其中,二支柱覆蓋面過窄,對全局影響有限;三支柱剛剛起步,也面臨覆蓋人群有限、稅優力度不足的爭議。
中國當前養老保險的三大支柱及占比
三是醫養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務機構4.3萬個,其中養老機構4.0萬個。民政服務床位849.1萬張,其中養老服務床位822.3萬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2.9萬個,社區服務站50.9萬個。
就養老床位而言,相較過去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面對實際需求,依然是存在巨大缺口,就增速而言,床位增速也明顯低于65歲以上老齡人口增速。
2017-2021年養老床位與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及增速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民政部四是居民自身也沒有做好準備。根據麥肯錫最新發布的調研報告《擁抱老齡化時代:保險機構參與中國養老保障的整合式探索》,當前我國居民在養老準備上存在信心、規劃、儲備三方面不足。例如,約70%的受訪者對能否“在財務上舒適地退休”存在不同程度擔心,約8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無明確養老退休規劃”,同時約75%的受訪者表示當期養老儲備不足人民幣100萬元,低于《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所估算的國內一線城市居民人均養老花費(約人民幣115萬元)。
毫無疑問,人口就是當下乃至未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變量之一,而如何有效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問題,就是當下金融保險業乃至全社會必須思考的命題之一。
作為建設第三支柱的主要力量,保險業近年來已然做出表率,不僅僅大力發展長期儲蓄型產品,在支付端幫助居民進行儲備,還大力拓展服務端業務,力圖用“保險+醫養服務”成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補齊三支柱短板。
如今,保險業的積極努力有了更加積極的反饋,此次泰康人壽、泰康之家時隔多年先后被認定為保險、養老機構領域的“馳名商標”,充分顯示出,“保險+養老服務”這一新型的商業模式,注定大有可為。
是優質服務體系的勝利!“四位一體”理念聚焦老年人生活各個側面,“居民體系”將客戶從被服務對象變為積極參與者“馳名商標”的認定是相當復雜的過程,構成馳名的服務不僅要市場份額領先,具備較高的知名度,還要服務品質過硬,真正獲得客戶的信賴。
“泰康之家”之所以能持續領跑行業,就是因為在多年的摸索中,其已經獨立創建了一整套完善的服務體系,且將之貫徹落實到建設運營的方方面面,包括且不限于社區選址、建筑設計、內部裝潢、園區美化,以及客戶的衣食住行、健康管理、休閑娛樂等等,兼顧不同類型客戶更加多元化的服務訴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針對這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泰康還打造了“四位一體”的概念,即通過對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這四種模式進行有效的結合,達成保險產品、醫養社區和殯葬服務的環環相扣,為客戶提供了有人文氣息、溫馨氛圍、開放優雅的全套養老服務。
這其中,健康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如何最大程度上確保客戶健康或者延長壽命也是每一家養老社區所必須思考的問題。針對這些疑慮,泰康之家通過創新“一個社區、一家醫院”醫養結合模式,構建“緊急救助—健康管理—老年康復”三重防線,為養老社區里的居民提供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專業護理、記憶照護等一站式連續性醫養服務。.
此外,泰康之家還特別注重降本增效,對于技術創新投入巨大。在智慧醫養領域深耕多年,泰康之家利用科技構建數字化驅動的“社區大腦”,從智慧生活、智慧健康、智慧運營等三大方面打造具有泰康特色的“智慧醫養體系”。另據全球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商IPRdaily中文網首次對外發布的“中國智慧養老運營企業專利排行榜(TOP30)”。其中,泰康保險集團憑借261件專利申請的絕對數量優勢位列第一。
為了充分發展長壽經濟,讓老年人不但作為消費者,也擔當起生產者和創新者的角色,在消費端和供給端同時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泰康更是打造了“泰康居民體系”,成為泰康之家推動養老革命、營建長壽經濟生態的最重要載體。
所謂“泰康居民體系”的開創性意義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理論創新,將客戶從被服務對象變為共建共享共治的積極參與者,實現長壽社區管理和居民合力自治的良性互動;二是體系創新,通過有機整合居民與社區、與家庭、與自身的關系,形成了一套融合長壽時代背景和泰康實踐基礎的新商業模式;三是價值觀創新,老年人的價值被重新認識、定位和發掘,長壽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為客戶提供全流程醫養服務,轉變傳統的養老觀念,讓老年生活更有尊嚴和質量,是泰康之家的服務體系所要達到的目標,而這些也正是泰康之家能夠從各類資本創建的養老機構中脫穎而出,受到大量客戶歡迎,獲評“馳名商標”的根本原因所在。
“馳名商標”是經商標所有人長期使用和宣傳,為公眾廣泛知曉,具有較高聲譽和知名度的商標。此次給予“泰康之家”馳名商標保護,為品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是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護航養老產業發展的一個范例,強化養老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夠為養老產業發展注入更多信心,必將推動產業規范化、專業化發展,走向成熟。
泰康人壽、泰康之家先后被認定為“馳名商標”,是對“保險+醫養服務”這一創新商業模式的肯定, 而“保險+醫養服務”對于保險行業的影響也注定是全面且深遠的。
首先,其重塑了保險銷售,變傳統的概念營銷、親情營銷為實體營銷、場景營銷,切實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保險營銷效率。
其次,其推動了銷售隊伍的升級。“保險+醫養服務”現階段主要面向高端客群,且涵蓋保險、醫養、財富管理等多重內容,這些都對銷售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銷售隊伍快速升級。泰康保險集團HWP(健康財富規劃師)隊伍的誕生、發展、壯大正式得益于與此。
更重要的,“保險+醫養服務”讓整個行業都感受到模式創新的巨大作用,進而激發了全行業的創新積極性,推動行業告別價格混戰、同質化競爭的時代,迎來以“保險+醫養服務”為顯著特征的發展新階段。
如今,“保險+醫養服務”領域首個“馳名商標”來了,而更多的“馳名商標”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