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以來,上海、深圳、廣州、成都各地文化藝術活動回歸常態,在剛剛結束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FT中文網參與組織了“香港作為區域文化藝術中心的疫后復興”圓桌對話活動,在香港巴塞爾期間,我們感受到了藝術市場“重返生動世界”的人聲鼎沸,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帶著好奇心去努力和藝術、和他人發生更多交流。
“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重聚”即將于4月28日召開,今年的北京當代“重聚”主題會有哪些不同的內容呈現給觀眾?北京當代與其他在地性大型藝術活動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帶著一系列問題,FT中文網出版人張延女士走訪了北京當代藝博會藝術總監鮑棟先生。
FT:個人身份轉換與回歸藝術基礎的循環探索鮑棟:我從繪畫創作者到策展人再到創辦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其實是經歷了創作、交流、和交易這個過程。我認為這是從一個單點的狀態回到一個線的狀態,再到一個面的狀態,一切都回歸基礎,不斷下沉。
FT:北京當代要帶給觀眾的是什么?鮑棟:從名字上看,“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我們更強調“博覽會”這三個字,它不僅是藝術創作者和交易者、收藏者之間的一個活動,更是一個包羅萬象與藝術有關的公眾性的活動。作為北京當代藝博會的創辦人,面對的受眾群體是整個的社會,因此需要完成更多面對公眾的工作,我們的博覽會必須要更加接地氣,通過博覽會的綜合設計,內容和展覽的布置,為觀展人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創造更多條件和可能性。
北京當代2023參展作品 楊茂源,無限生長No.3。圖片致謝HdM 畫廊鮑棟:北京在藝術方面擁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豐富性,北京的藝術生態也是最完整的。“展現中國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多元性,促進大眾了解和收藏藝術的發展”是我們創建北京當代的初衷,可以說這也是一個藝博會最根本的訴求。藝博會的舉辦,就是要把多元多樣的藝術形式介紹給觀眾,避免形式單一化,在藝術所表達的題材、媒介、價值上也力求豐富。
只有把藝博會做好,大眾才有契機去深入了解藝術,之后再去收藏,從而使這個領域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因此,藝博會其實是一個回歸藝術本源的旅程。
FT:如何看待當代藝術與社交媒體的融合鮑棟:藝術和社交媒體的結合,特別是以圖片形式發布的社交媒體內容,已經成為藝術生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周圍很多藝術家、藝術從業者都開設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比如小紅書、視頻號等等。作為北京當代藝博會來講,我們首先要具備“開放性、包容性”,借助新的平臺,用符合時代的青年人的方式去傳播當代藝術,是我們持續要做的。
很多人提到“藝術展成為網紅打卡地”,我認為藝術展(藝博會)應該既有傳統的藝術精神,又能夠貼近大眾的現實生活和潮流文化,兼顧藝術的各個方面。另外,通過“網紅打卡”的方式,為藝博會帶來更多關注和流量,也能夠幫助藝術家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傳遞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也會促進藝博會的交易。
FT:數字藝術與區塊鏈:現代化萬花筒打卡活動在北京掀起收藏熱潮鮑棟:我們正在和一家專門從事數字藝術的畫廊合作,涵蓋了加密藝術、AI生成技術和區塊鏈等領域的專家。我們共同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的萬花筒打卡活動,讓參觀者可以在博覽會現場和城市中的其他畫廊、美術館、商店、餐廳和酒吧中探尋。如果您收集了足夠數量的萬花筒,您可以領取一份紀念畫冊等精美禮品。每個萬花筒上都有區塊鏈的標記,以便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數字藝術品的收藏方式。除了技術領域的跨界合作,我們還將與藝術家和音樂人展開生動有趣的合作,為參觀者帶來更豐富的體驗。我們期待著這個北京當代的萬花筒打卡活動,將會為您帶來前所未有的數字藝術收藏體驗。
FT:北京當代藝博會的觀者價值與意義鮑棟:藝術博覽會對于收藏者、銷售商和畫廊而言,都是一個能夠提供增量價值的重要場所。參觀者可以在這里接觸到新的藝術品,從中獲得更多的價值和收獲。藝術博覽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新事物的機會,尤其是對于那些對市場尚不熟悉、但對藝術品有濃厚興趣和熱情的人來說。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在參觀時放松心情,去交流和體驗,這會帶給您更加豐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