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就從書里讀到,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節,香山紅葉滿山紅遍,那是文人們眼里和心里“故都的秋”。眼下,秋天也成了上海的好季節,超長的夏季終于過去,上海人好不容易盼到了濃濃的秋意,那份清爽、那份愜意,還有終于開了的桂花和變黃了的梧桐葉子,都讓人心生歡喜。
上海人把從事藝術的人稱作“弄藝術的”。每到11月,弄藝術的、想看藝術的、連帶著想被藝術弄一下的,全忙碌起來,大家紛紛涌向各個展館參加各種活動。美術館、畫廊、濱江步道,都被包裹在藝術的氣息里,整座城像被調成了“展陳模式”。11月的上海,有一個鮮明的部分是屬于藝術的。
今年的藝術季遇上了好天氣,陽光好到讓人舍不得浪費任何外出的機會,在這個時候涌向西岸去看展是件幸福的事情。展館里,陽光從屋頂灑下來,那些光影本身似乎就能成為一件藝術品。光影下的展品和展廳里的人看起來暖洋洋的,生活在這個時候仿佛也被藝術治愈著。
本以為這個明媚的西岸藝術中心和往年一樣仍然是最核心的場館。在這里常年會看到草間彌生的南瓜,黃色的,很大一枚擺在門口最醒目的地方。全國叫得響的畫廊也會整齊地排列在主場館兩側,畫家和作品總讓人有種熟悉的感覺。
可今年這一切都不見了,主辦方把核心的藝術部分搬去了西岸國際會展中心。這是今年夏天剛剛完工的新地標,一個外觀看起來像一顆寶石的建筑。它有很多切面,玻璃幕墻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徐匯濱江的一路上有不少這樣的建筑,每落成一座就是一個新的地標。它們都由著名設計師設計,每一座都極具個性,努力地擠在一起“別苗頭”,像極了要出人頭地的優等生。
上一次上海出現建筑設計師們爭相比拼還是在上世紀的外灘。那時候最知名的設計師、最新的建筑材料、最新的建筑風格都匯集在上海,業主們也紛紛要在外灘搶占地盤,而建筑就是顯示實力的最好標志。所以各業主都不惜時間,不惜金錢,給足了設計師發揮的空間。可有趣的時,那些設計師的作品卻能高度地協調,它們雖然有著各種雕花各種廊柱,可綜合在一起卻是驚人地和諧,讓萬國建筑群都有著相同的氣質。
西岸國際會展中心很難想象,西岸這些簇新的建筑如果歷經同樣的時間,會是如何的畫面。光說那些玻璃幕墻,那無數的切面能歷經幾個秋天?今天的科技放到幾十年后還會是亮點么?鉆石也許能恒久遠,但那是需要放進保險箱里好好收藏的,放大了若干倍的玻璃依舊只是玻璃。
兩年前的秋天,西岸漩心也是剛落成。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的設計單元去做了暖場嘉賓,而今年擔任這個角色的是藝術畫廊,分量更重,腕更大。至于設計,從暖場變成了“大軸”,留在這個曬得到太陽的場館里。可巧的是,今年的設計單元有一個主題展就叫“曬上海”。經過梅雨季,設計和藝術也確實都該搬出來好好曬曬了。
西岸漩心ORBIT“大軸”,是戲劇舞臺上的最后一出戲,又叫送客戲。這一出戲唱完,看官們就可以收拾收拾起身散去了。至于那大角的戲碼會排在倒數第二場,也就是常被人提起的“壓軸戲”。名氣最大,戲份最重,是真正的臺柱子。至于如今很多場合弄錯了壓軸和大軸的位次,以訛傳訛,讓人懶得糾正,就這樣一路錯了下去。在今年秋天這臺藝術大戲上,設計唱了“大軸”,按如今的江湖說法也是幫藝術壓了軸,責任重大,還得不負使命。
“曬上海”是一個獨立的設計師平臺,是由設計師侯正光和他的同行好友們共同發起的。從200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十年前,我曾在雜志的設計專欄上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那一年是“曬六”。后來隨著戰線拉長,參賽的設計師們有退出也有新加入,策展的頻次也不太固定。到了今年,策展人已經不再細數是第幾屆了,宣傳海報上只標注“曬上海2025”。時間是一個坐標,表示這個展還在,也說明原創設計還在。同樣是2015年,侯正光在一次采訪視頻里他說“做這行太難了,但活著就有希望!”那時他已經堅持了15年,到今天又一屆“曬上海”,堅持的時間又疊加了十年。
我在十年前的那篇評論文章中提出,曬上海這個“國內第一個設計師平臺,雖然曾以新銳創意創下許多‘第一’,但平臺的困境依然存在。”到底是曬設計,還是賣設計,一直困擾著設計師們。
2025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中國的原創設計經歷過很多階段,開始的時候設計師們想讓自己的設計與那些平庸的賣場品牌有所區別,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體現出藝術性和創意。不少設計師都是因為在為自己挑選家居用品的時候,苦于找不到合適的產品而萌發了設計的念頭。于是陶瓷藝術家開始做餐具,畫家開始做家居飾品,建筑師和工業設計師們轉向去做家具。那曾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大家在一起喝酒、策展,組團亮相,想證明在中國不抄襲照樣能有好設計。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里人人都覺著中國設計的春天就要到了。于是設計師們開始開店,做量產,沖到家居賣場里和那些大眾品牌搏殺。勇氣可嘉,故事動人,可一旦經濟大環境出現下滑,首先被打擊的就是情懷。情懷如酒杯,碎了一地,設計師們小心翼翼地撿起來,退回到自己原先的圈子里。獨立也好,原創也好,設計不再數日子等春天,而是面對現實,努力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品牌能維持,產品能創新,還有余力做設計、參展,那就已經值得為自己再倒上一杯,舉杯同慶了。
曬上海的英文名稱被翻譯成“shine shanghai”,設計確實需要激情和能量,尤其當這些作品是用于生活的時候,它所傳遞的情感應當是溫暖的。材料可以新穎,工藝可以改良,理念甚至可以帶有哲思,但它所給用戶帶來的體驗感一定是有溫度的。
這次展覽現場有一件作品叫做“龕內”,是設計師王灝用竹子設計的一個佛龕。它保留了竹子本身的色澤,把傳統的禮佛概念變得更輕盈,也更適合多樣的室內風格。這件作品可以用來供奉主人的精神信仰,也可以擺放收藏的藝術品,甚至是寄托對親人的一份思念。那方小小天地,容得下所有值得珍藏的物與情。珍藏與善待,原是生活的本色,設計不過替它尋得一處恰好的載體。
2025曬上海的主題叫做“序幕”,選用的材料是竹子。固定材料、統一命題是曬上海的一個特性。設計師們會對同樣的材料做出不同的解讀,在最后的呈現形態上也就有了多樣性。設計師們曾用過陶、水晶、不銹鋼以及3D打印,十年前的那次展會,統一用的是杜邦可麗耐。
相比之前,今年的材料更具有人文意象,中國人喜歡竹子,覺著它本身有著文人氣節,蘇東坡那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成了竹子的精神標簽。另一方面竹子又十分親近中國人的世俗生活,江南的腌篤鮮,四川茶館里的竹椅,都帶著濃厚的市井煙火氣。竹子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自然也能成就設計師的創意。于是在展覽中,竹子成了書架、成了桌椅,成了屏風,它們是生活空間中正常的物件,但又有著不太常規的形態,這也就是設計與藝術相兼容的地方。

2025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藝術的范圍很廣,但在那句“弄藝術的”上海閑話中,藝術依舊只屬于繪畫和雕塑,也就是認為傳統意義上出現在美術館里的作品才是藝術。藝術在很多人眼中是高冷的,它和普通人的日子有距離,這個城這么大,總要有些人過的日子是不循規蹈矩的。大概藝術家就是這樣,所以他們在“弄”,其他人挺多看看就好,很多時候,還看不太明白。但不要緊,上海人講分寸,對待藝術也一直是寬容的。“弄”與“看”,一直相安無事地相處著。
上海這些年的秋天,這些年的藝術季,一直在尋求推動讓藝術走進更多人的日子,讓“看的人”也能順手“弄一弄”,所以展覽中總是會有不同的藝術形態。設計一直被藝術需要著,但又總是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距離,這份分寸感延續了十年,也許還會更久。若是糾結下去,就要繼續被無解的繩子捆住,不如將它擱置,讓它永遠懸著。不是所有的事都非得有答案,就像陽光和影子,可以一起留在秋天的展廳里。唯一重要的是,明天的秋天展館還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圖片致謝:第十二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編輯郵箱:zhen.zh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