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與沙姆沙伊赫的兩場高調儀式,標記著一場戲劇性反轉: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極短時間內推動“停火—換囚”的第一階段落地;而在此前的拜登任內,多輪框架久拖不決。如何解釋這組對照?答案并不在“意志力”或“親以立場”之爭,而在于三層結構性差異:政策約束與價值邊界、以色列/哈馬斯的國內政治、以及“舞臺化外交”對節奏與輿論的改寫。
一、拜登的“框架政治”為何卡殼?
(1)多階段方案的“后置不確定性”
您已閱讀9%(195字),剩余91%(201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