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曾任英國政府首席數字和數據官,現為數字咨詢公司Public Digital創始合伙人
在人工智能時代爭奪數字主權的競賽中,英國從一開始就落入下風。幾十年來,我們在數據、技能和生產能力方面都依靠外包,結果形成了一個笨拙、燒錢的政府,依賴于盤根錯節、居于壟斷與寡頭壟斷地位的海外供應鏈。大型IT合同阻礙了國家創新,而公共服務難以正常運轉,更不用說創新——問問英國郵局丑聞里那些分局局長們就知道了。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正面臨一個風險:將這項關鍵新技術的控制權,拱手交給壟斷的國際平臺。財政部歷來在技術合同上的做法就是和少數指定供應商簽大單。這種模式扼殺了扶持本土初創企業發展的機會。盡管英國作出了令人稱贊的承諾,未來十年要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還規劃了所謂AI區域,但到頭來,可能是為別國打造成功技術做嫁衣。
您已閱讀24%(350字),剩余76%(10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