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竊》(Theft)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獲諾貝爾文學獎后的首部新作。在不久前的愛丁堡國際圖書節上,古爾納以這部關于愛與背叛的小說為契機,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的寫作靈感、思考和日常生活。
古爾納1948年出生于桑給巴爾(現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一部分),1968年因桑給巴爾革命成為難民移居英國。《偷竊》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他一貫的主題:流亡與記憶、家園與渴望、孤獨與身份認同。小說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坦桑尼亞旅游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三位年輕人——卡里姆、法烏齊婭和巴達——在這個新興國家里懷抱理想,步入成年。對于從未見過父母、也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男孩巴達而言,未來的大門似乎始終緊閉。在他被帶到達累斯薩拉姆一座豪宅擔任低微職務后,巴達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溫暖——以及少主人卡里姆真摯的友誼。即便在一場毀滅性的誣告使巴達被迫離開時,卡里姆與法烏齊婭依然不曾背棄他。然而,當三人各自初嘗愛情、工作與為人父母的滋味時,命運的考驗悄然來臨:友情、欲望與背叛交織,卡里姆一步步走向一個將徹底改變三人命運的選擇。
古爾納透露,這部小說的靈感源于一張照片。“那是拉穆島(Lamu Island)街道的一張俯拍照片。拉穆是肯尼亞北部東非海岸上一個非常傳統的小鎮,那張照片很美,可以看到一塊寫著‘Mystery Hotel’的招牌。我當時就想:那會是怎樣一家酒店?就這樣,故事的念頭萌發了。故事圍繞一個在酒店工作的年輕人開始——其實他是幾個年輕人中的一個。正是那張照片讓我有了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