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美國經濟表面上看起來還算不錯:股市熱鬧,企業利潤不差,失業率也不算太高。但如果我們把顯微鏡拿出來,就會發現這副光鮮的表皮下,其實已經埋下了不少隱憂。尤其是關稅和移民這兩張老牌政策,如今又一次被搬上桌面,成了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工具。問題在于,這兩樣東西并不是新發明,歷史上都試過,而且結果往往不妙。今天重新拿來用,很可能只是老藥新包裝,副作用比療效還大。
先說關稅。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對進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鋼鐵、鋁材、電子產品都在清單上。新的“鋼鋁衍生品”關稅更是復雜到需要追溯金屬的熔煉來源【1】。表面上看,這是為了保護美國制造業,讓國內工廠多雇人、多生產。但經濟學家們的共識是:關稅的最終成本,大部分都會轉嫁給消費者。高盛的研究就指出,美國企業會把關稅壓力逐步傳導到零售價格上,最后老百姓埋單【1】。從2025年的數據來看,美國進口價格幾乎沒有下降,整體僅下跌0.2%【1】。這說明出口國并沒有替美國承擔多少關稅負擔,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才是真正的買單者。
更棘手的是,關稅收入撐不起財政窟窿。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的關稅收入大約1460億美元【1】,其中新政策帶來的部分約880億美元,約占GDP的0.3%。這筆錢當然不少,但在動輒5% ~6% GDP的財政赤字面前,只能算九牛一毛。換句話說,關稅既不能顯著修補赤字,卻可能推高物價,壓制消費,得不償失。
您已閱讀26%(585字),剩余74%(168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