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富豪馬斯克7月5日宣布成立“美國黨”后,時間已近1月,媒體鮮有這方面的報道,該黨也尚未正式在聯邦或各州層面完成黨派注冊或備案程序,而如果未注冊或備案,按照美國法律,就不能算正式成立。另一方面,從民調來看,美國民眾對“美國黨”的支持度并不高——盡管網絡上認為美國應該要有第三黨的民眾很多——資本市場對馬斯克把過多精力投身政治也不贊同,認為馬斯克該專注于他的企業。這些跡象顯示,馬斯克的“建黨偉業”似乎開局不利。
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的動機,是反對特朗普推動的“大美麗法案”。兩人一度是政治盟友,特朗普就職伊始,就讓馬斯克掛帥政府效率部,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精簡冗員。但兩人的政治理念在很多方面其實是相悖的,馬斯克不喜歡政府過多赤字,而特朗普推動的“大美麗法案”將會使聯邦政府的債務再增加幾萬億美元,兩人終于在這件事上決裂,馬斯克遂組黨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此背景下成立的“美國黨”,其核心理念是主打“財政保守主義”,倡導減少赤字、自由貿易和技術主導政策,號稱代表“80%中間派”選民。
美國是兩黨制國家,要組建第三黨來挑戰這個政黨結構,非常困難。這不是說美國沒有第三黨,美國有很多的小黨派,然而,要發展出全國性的第三黨,幾乎不太可能。歷史上的第三黨如民粹黨、進步黨、自由意志黨和綠黨等,都無法真正撼動兩黨根基,往往淪為邊緣勢力,最多只成為“投票攪局者”。原因就是美國的單一選區制,該選舉制度是把全國劃分若干選區,每個選區只能選出一位議員代表該地區進入國會,得票最多者(非要過半)即當選議員。單一選區制因此被稱為“贏家通吃”制度,它是極不利小黨的。因為小黨的籌款能力以及基層網絡和社工群體,都無法同民主、共和兩黨相比,而不能取得議員席位,自然也就難發展成全國性的第三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