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園弄?懸案》(下簡稱《醬園弄》)的缺點是難以辯護的。即便它制作堪稱精良,在攝影、置景、服化道上不乏閃光之處,但這些優點都不足以消解其致命的缺陷——敘事失控、主題空泛。很遺憾,一個大導演本不該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醬園弄》之所以沒能立得起來,歸根結底可能在于:導演陳可辛自己也沒有梳理清楚,為什么要在今天去重拍詹周氏殺夫案。對于今天的觀眾而言,重溫該案的意義和價值究竟在哪里?它要靠什么“點”來吸引今日之觀眾,并引發普遍共鳴?從影片英文片名She's Got No Name來看,女性議題被選擇為影片的一個主要支點。這也的確是個明智且順應潮流的選擇。那么,導演就需要思考清楚:這樁舊案所承載的女性議題,其當代性到底要落在哪兒?它要如何撬動今日觀眾(尤其是女觀眾)的心? 影片又能給今日觀眾、今日社會以怎樣的啟示?只有想清楚這個根本問題,影片的敘事視點、劇情編織才不容易失焦,或被其它因素(比如明星陣容)過分干擾。但很遺憾,從目前成片效果看,陳可辛并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口”或者說“歷史與當代的接口”。
比如影片中著力呈現的——面對家庭暴力、性別壓迫,女性的覺醒和反抗。不是不可以拍,去年以此為主題的《出走的決心》就收獲了不錯的口碑。但80年前的女性和今天的女性,無論是所處的歷史環境,還是要反抗的內容,都還是有所差異。當時的詹周氏作為女子無權主動提出離婚,面對家暴只有一個無解的“死局”。相比之下,當年的詹周氏和“今天我們身邊的蘇敏阿姨”之間,當然是蘇敏的出走/反抗,更容易打動當下的女觀眾。畢竟,面對家庭暴力和性別壓迫,詹周氏的“殺夫”方案,顯然不是個可參考的解決路徑。我們今天討論家暴、家庭內部的性別壓迫,當然是要針對當下語境去探討才會更有現實意義——比如為什么家暴在今時今日依然屢禁不止?個體和社會層面的原因分別有哪些?像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就取材于當時的家暴血案,拍的非常有社會學視野,也很具有當下性。居于香港社會底層的男主人公為何一步步走上家暴、甚至殺人之路?電影不止拍出了個體原因,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與更復雜的因果鏈條。它指向當下的現實,有現實批判性,也有警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