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所言,中國治理基于國情和世界文明方向的差異化是中國經濟根本保障,而“少年中國經濟”的根本競爭力體現在和平發展中的快速進化,中國經濟更強“糾錯能力”和“進化動力”顯現“少年氣象”。
進一步推敲,“少年中國經濟”同樣體現了整體國民的進取心和心氣兒??焖俳邮芄I革命、電氣革命、互聯網革命甚至智能革命洗禮的中國奮斗者已經具有了一種特有的精神面貌,這一點容易被熟視無睹或忽略。應該說改革開放在短短40多年時間內經歷了四波技術普及浪潮,由此驅動社會進步的速度之快、變革之徹底,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這種深刻變化給中國社會植入了樂于勞動、樂于創造的奮斗精神,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福利社會或者金錢喂養可以達到的社會氛圍,本質上也是一種真實的“少年”姿態。這一點,“少年中國”在繼承的工業革命精神上,和奠定美國強盛的清教徒氣質異曲同工,也是對中國經濟保持自信的重要根源。
再次回顧過往,中國永遠不乏灰暗時刻保持樂觀的智者。除了梁啟超先生振臂的“少年中國在”,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也曾追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進而,有了那句朗朗上口的警世恒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斑@段鏗鏘有力的發言在“少年中國”之外提供了另一個重要視角,就是——“中國有脊梁“,中國始終存在一批為進步奮斗和奉獻的人!
您已閱讀8%(611字),剩余92%(683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