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美國能夠制造的東西已經不多了,他們的經濟是“空心的”。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比GDP從2005年的13%下降到2024年的10%,2024年增加值金額大約是2.9萬億美元(最終制造品銷售額則要大得多,接近5萬億美元)。作為參照,2022年全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17.5%。從全球排名來看,2022年美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比全世界比重為15%,中國是30%,中國遙遙領先于美國,而美國則大幅領先于其它主要工業國。
由于產業分工的變化,上述美國制造業的規模可能有所低估。即便在制造業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流水線上操作,相當部分的制造業從業人員做的工作是財務,營銷,管理等工作。假設一個有1000人的制造企業,其中有100人從事財務和營銷工作。隨著科斯理論中的“交易成本”逐漸降低,該企業把50個財務和營銷工作外包給了咨詢公司,這在統計上會體現為制造企業就業的下降,而實際制造業的規模并沒有變化。由于美國產業結構中的服務外包更為活躍,因此一個更為寬泛的制造就業口徑可能更為準確。美國商務部的一個研究認為,美國制造業(包括上述例子中的非直接崗位)的就業總量大約是1500萬,比勞工部非農就業統計多了200萬左右,而這個寬口徑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則接近17%。
您已閱讀13%(550字),剩余87%(378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