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世界目睹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吵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會見來訪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談進行一段時間后,忽然演變成激烈爭吵,特朗普及副總統萬斯高聲指責澤連斯基沒有對美國的支持表達出足夠的感激,對美方“不尊重”,會談在尷尬氣氛中提前終止,但整個過程卻由現場媒體直播傳遍了世界。
各界人士紛紛對這場吵架的原因做出分析。有一種觀點認為,此次會談崩塌一定程度上歸咎于澤連斯基沒有按國際慣例使用翻譯,而是自己以英語同特朗普和萬斯對答,畢竟英語不是他的母語,使用外語應對令他處于劣勢,如果有翻譯幫忙,可以為他爭取一點時間斟酌遣詞造句。還有人說,如果有翻譯幫忙“潤色”,也不至于話趕話變得不可收拾。
作為在中加兩國都曾為多位政要擔任過翻譯的業內人士,我能理解上述說法的思維和文化背景,但我必須指出,這種寄望于通過翻譯來避免或緩解外交沖突的做法只適用于國內某些情況,在歐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國情不一樣,職場文化也大不一樣。
您已閱讀17%(405字),剩余83%(20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