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全球化到本地化的轉變標志著中歐商業合作動力結構的深刻演變。這一變化來自于讓生產者更貼近消費者的迫切需求,正在重塑中歐兩個地區滿足本地需求的方式,促進經濟包容性的發展。我們需要認識到,本地化并不與全球化相悖;相反,它是對全球化框架的重新構想,一種由新技術賦能、有助于構建更具分散性和適應性的全球網絡的框架。通過優先考慮本地化,企業正在適應現代供應鏈挑戰,并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這種做法不僅加深了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聯系,還為建立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伙伴關系奠定了基礎。
然而,建立這種伙伴關系不僅僅需要戰略上的契合,它還依賴于雙方的互信和透明度。克服文化及業務層面的差異仍然是一項重要挑戰,加強溝通以及建立共同治理框架能夠為更全面且持久的合作鋪平道路。畢竟,信任是任何成功關系的基石,在這一背景下,它將決定中歐合作的未來軌跡。
對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追求為中歐的共同成長和信任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歐洲和中國都認識到,一致的技術目標與環境目標會帶來巨大機遇。這種雙重關注為打造更加綠色、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經濟提供了契機,在此過程中,合作性舉措能夠推動本地乃至全球范圍的重大進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寧德時代(CATL)與寶馬之間的合作,雙方專注于開發可持續的電池技術,以支持歐洲汽車的電動化轉型。此類合作不僅推動了技術創新,還凸顯了地區間統一環境目標的重要性。匈牙利計劃在德布勒森市實施一項 20 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將該國第二大城市打造成歐洲最大的電池生產中心之一,顯示了中歐在本地化方面的商業合作如何能夠惠及當地經濟。同樣,歐洲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宣布與中國第二大定制芯片制造商華虹半導體公司合作,計劃在2025年底前在深圳生產微控制器芯片。這些合作項目展示了創新驅動型伙伴關系超越國界、培養全球責任感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