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二加二等于四/而不是五也不是三/人心早已滿懷酸楚/往后也沒有盡頭 A.E.豪斯曼(A.E. Housman)
1810年,美國81%的勞動力做農業工作,3%做制造業工作,而16%做服務業工作。到1950年,農業就業的比重已經降至12%,制造業就業的比重已經見頂,達到24%,而服務業就業比重達到64%。到2020年,這三個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不足2%、8%和91%。這些比重的演化體現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就業模式。這是國家變富裕時通常會發生的情況,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存在貿易順差還是逆差。這是經濟鐵律。
驅動這一演化的是什么?在《曲線背后——制造業還能提供包容性增長嗎?》(Behind the Curve — Can Manufacturing Still Provide Inclusive Growth?)中,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羅伯特?勞倫斯(Robert Lawrence)用幾個數字做了解釋——三個產業各自的初始就業比重,其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它們的“替代彈性”,以及生產力增長的相對速度。收入彈性衡量的是一個商品或服務品類的需求數量與收入的相對增長率。替代彈性衡量的是價格變化對需求的影響。這個簡單模型產生的一個關鍵結果就是“溢出”:一個產業的情況也很大程度取決于其他產業的情況。
您已閱讀32%(631字),剩余68%(134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